本报讯(通讯员张伟 孙晓萱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徐倩)近年来,路北区始终坚持文化引领,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如“我们的节日”、“七进”文艺惠民演出、票友大赛、“银发人才”书画笔会、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惠民演出进网络、云上展览等系列活动,切实提高辖区内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精神幸福感。同时,为路北区文化志愿者搭建更包容、更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持续激发路北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助力推动形成路北新风尚、建设路北新形象。
以美育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路北区文化馆始终以“弘扬、传承、普及”评剧文化为己任,积极打造唐山名片——路北区洪兴娃娃评剧团,努力形成品牌效应,面向社会为国家培养、打造、储备优秀的评剧艺术英才。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辅导已有20余年,辐射辖区内学校30余所,惠及青少年万余人,通过面对面“零距离”的授课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发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文化更富动态和生命力。举办“春之声”民族管弦音乐会,让广大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在“赏国乐、品国学”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精“艺”求精,促进文艺志愿者团队多元化发展
路北区文化馆一直践行“免费开放”服务政策,以推动全区群众文化志愿者团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造有情怀、有活力的优秀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2023年年底,路北区文化馆已组建培育唐山市五星级团队3支、四星级团队4支、三星级团队5支、优秀文艺志愿者团队60余支,每周到馆活动两次。路北区文化馆提供系统的专业辅导,并把这些团队纳入文化志愿者统一管理,2023年累计开展“七进”惠民演出百余场,惠及群众20余万人次,通过多元化文化的持续供给,不断增强文化建设活力,为推动路北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文艺之力。
守正创新,推动非遗传承保护
路北区文化馆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积极组织市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同时,路北区文化馆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深入社区、乡村、校园,利用讲座、展览、展演等多种形式开展非遗传承和宣传推广活动,惠及群众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