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一件快递,先要拆除外面的纸盒,再拆掉里面的纸盒,还要再拆去塑料袋等多层包装;吃一份外卖,拆掉包装要花去3分钟……“有些包装确实过度,造成很大浪费。”一名消费者如是说。
商品过度包装是指超过了商品保护、展示、储存、运输等正常功能要求的包装,主要表现为包装层数过多、包装空隙过大、包装成本过高、选材用料不当等。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等八部门发布《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全面建立,电商、快递行业经营者快递包装减量化意识显著提升,同城快递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比例达到10%,旧纸箱重复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现象:包装过度 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保持稳健增长势头,业务量实现了从“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的巨大跨越。国家邮政局12月5日宣布,截至12月4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200亿件大关。
快递包裹数量迅速增加,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产生大量包装废弃物,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值得重视。
“我就买了一套化妆品,结果寄来特别大一个箱子,里面塞满泡沫塑料填充物,外层纸箱上一圈圈缠满了胶带。”北京市海淀区的谢女士近日收到期盼已久的快递,但散落一地的包装物让她感觉有些浪费。“这种过度包装的快递挺常见的,尤其是买价值较高的商品时,包装往往‘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
目前,快递废弃包装主要由商品包装、电商包装和寄递服务包装等组成。从材质看,快递废弃包装分为纸类、塑料类两种。据估算,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其中以一次性塑料袋膜、缓冲气泡袋、塑料泡沫箱、胶带等制品为主。
以顺丰速运广州市淘金路站点为例,该站点平均每天收发快递1.6万余件,使用纸箱与塑料袋包装比例约各占一半。站点的100多名快递员平均每人每天消耗150米长度胶带2卷,整个站点每天消耗300米长度的气泡膜约4卷。
中国石化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外卖订单量从2015年的17亿件增长到2020年的171.2亿件,外卖餐盒、餐具和膜袋等塑料包装消耗量从5.7万吨随之飙升到57.4万吨。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前外卖食品塑料包装普遍与生活垃圾一起处理,在2020年的平均回收率仅有23.3%。
“过度包装不仅增加了消费者负担,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王利说,要引导商品生产者为包装“减重”,避免销售过度包装商品。
探因:包装绿色转型 堵在哪里?
今年以来,国家邮政局加快推进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全面实施“9218”工程,统筹推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9218”工程是国家邮政局在今年初提出的建设目标。其明确到年底前,实现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0%,深入推进过度包装和塑料污染两项治理,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的邮件快件达到10亿件,回收复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8亿个。
今年3月,国家邮政局印发《关于推动邮政快递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针对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提出多项具体举措。比如“推动电子运单、可循环集装袋、瘦身胶带使用全覆盖”“实施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提升绿色包装供给水平,引导寄递企业优先选购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包装产品”“在同城、生鲜、仓配等业务领域优先推广使用可循环、易回收的包装箱(盒)”等。
受访人士表示,当前快递与外卖塑料制品在生产、回收、再利用三个环节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包装绿色化与塑料减量化成效不尽如人意。
采用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绿色循环包装成本较高,无形中增加了推广难度。快递外卖材料使用杂乱、消费者缺少分类回收意愿,加剧了回收梗阻。首先,外卖商家、电商厂家、物流企业及包装生产商尚未形成良好协同机制,各个物流企业所使用的绿色快递包装种类繁多、规格不一,行业内存在壁垒,难以实现统一回收。另外,对于可循环快递箱,上班族、学生族等群体往往无法现场拆箱取货后再将快递箱交由快递员回收。而对于普通快递包装,胶带、塑料包装袋、快递面单往往彼此粘连,相比其他塑料垃圾而言分类回收难度大。
“外卖餐盒中往往含有剩菜剩饭和较多油渍,在分类回收后需加入去污、去油的物质,尽快破碎清洗、熔融造粒。”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包装工程系副教授李志强说,这在无形中抬高了处理成本与环境成本。广州一家资源回收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外卖餐盒回收的利润较薄,只有回收量很大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动力回收利用。
“目前社会普遍认知上的快递废弃包装其实是由商品包装、电商包装和寄递服务包装等混合构成的。其中,封套和包装箱等纸质类包装废弃物,已通过社会化回收、网点回收、驿站回收方式,其中90%以上可实现资源化利用。但相比快递业务量而言,可循环包装的使用占比整体较少。”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林虎表示,可循环包装使用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
他指出,一方面是包装成本高。以可循环包装箱为例,采购成本是同规格纸箱的15至20倍,再叠加回收、清洗、损耗、调拨等运营管理成本,相较普通纸箱,平均单次使用成本大为增加。另一方面,消费端回收难。部分消费者尚未建立循环快递包装的消费习惯,绿色理念意识不强,对于可循环包装回收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较为普遍,难以形成规模化使用和回收。
路径:减量、循环并重 让包装更“绿”
《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提出,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加快培育可循环快递包装新模式,持续推进废旧快递包装回收利用,提升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促进电商、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记者在石家庄一家顺丰速运营业部看到,不断有市民上门邮寄快件。一位市民邮寄的是一件衣服,营业部的工作人员仅用一个轻薄的自带黏合功能的包装袋便完成了打包,连缠胶带环节都省了。
比起过去“五花大绑”的包装方式来,如今的快递包装化繁为简,看着“轻新”了不少。林虎表示,今年以来,邮政全系统全行业按照“禁、限、减、循、降”治理路径,推广电商快件原装直发,推进纸类包装回收复用,快递包装“四化”水平稳步提升。
今年5月,国家邮政局组织全国性派件包装大抽查数据测算。数据显示,邮件快件包装物标准率超过75%,尤其在减量化方面成效明显。订单方面,全行业电子运单使用基本实现全覆盖;包装方面,包装箱瓦楞纸5层减为3层,减量达40%;胶带宽度60毫米减至45毫米以下,减量达25%。截至9月底,共有132家企业获得158张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证书。
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不仅要“减量”,还要在“循环”上下功夫。记者在多个快递服务网点都看到了绿邮循环箱,里面放置着使用过的、无破损的气柱、泡沫箱、瓦楞纸箱、珍珠棉等快递包装和填充物,办理邮寄业务的市民可免费拿取、二次使用。
邮政EMS提出“数智寄递”概念,研发了数智化可循环文件袋、可循环快递箱等产品。指定身份收件人收到快递后,可通过手机扫描智能身份锁上的二维码,开箱取货。之后会有专人上门回收快递箱,实现数智化包装的循环利用。
顺丰速运研发的可循环包装箱名为“丰多宝π-BOX”,其在柔韧性、抗冲击性、耐用性等方面具备良好性能,易清理、抗戳穿,可循环使用几十次;并且箱体使用魔术贴粘合,不需要用到胶带。
京东物流、菜鸟物流、圆通、中通等快递企业也均已推出了各类可循环使用的包装产品。
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9月底,全国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0%,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超8亿件,设置标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邮政快递网点达12.7万个,回收复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超6亿个。
但挑战犹存。京东物流绿色包装相关负责人表示,单独依靠企业进行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回收工作,成本较高。在末端,部分消费者对回收快递箱的行为不理解、不支持,也将打击企业投放可循环快递箱的积极性。该负责人认为,需要建立社会化的回收机制,集中化、规模化回收,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环。比如由政府或第三方平台牵头建立较完善的社会化回收体系,实现社区回收和回收企业、电商物流企业相结合;或者推行循环包装押金制度,鼓励消费者主动参与,回收完成后自动返还押金,提升循环包装周转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林虎表示,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继续推广快递绿色包装,强化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广度深度,联合其他部门共同传播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社会公众使用绿色包装,增加公众感知度和参与度,全面完成“9218”工程各项目标。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稿件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