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要闻

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

——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社记者

做强实体经济、稳住工业运行,这是夯实经济大盘、提振市场预期最重要的事之一。今年以来,应对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我国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工业生产稳中有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持续筑牢。

岁末年终,新华社记者奔赴大江南北,深入工厂车间、产业重镇,看到中国制造向上生长的韧劲,感受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稳扎稳打,把基本盘筑得更牢

工业经济是“压舱石”,稳扎稳打才能筑牢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批批扶持制造业的政策及时出台,广大企业坚守实业、扎实前行。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10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在政策支持和各界努力下,工业经济稳步恢复。

重点行业稳,有力托举工业基本盘。

面对需求减弱、成本上升,钢铁行业加力降本增效。重点行业承压前行,展现韧性。

今年以来,我国着力稳工业,多个部门携手聚焦钢铁、石化、汽车等10个工业重点领域分别制定稳增长方案。从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发力到稳产业、强企业、优环境,政策效应叠加,不断激发工业增长内生动力。

机械行业加快高端装备发展,消费电子深挖市场需求,汽车行业提速智能化升级……前10个月,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利润增速较1至9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转增。主要行业运行平稳,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回升。

企业定力稳,深耕主业久久为功。

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记者调研发现,大批制造企业正着力增强“看家本领”,把产业做实、做优、做强:联影医疗从关键核心技术源头研发,实现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零的突破”;中兴通讯不断增强5G工业现场网核心能力,推出“数字星云”平台,拓展数智化应用快速定制的空间……

前三季度,仅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合计研发支出就约4951亿元,同比增长7%。

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后,八部门推出25条举措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从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到研究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稳实业、强基础的举措推出,托举产业平稳发展、激励企业深耕细作。

“要为实体经济营造稳定良好的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说,“将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进一步稳预期,巩固拓展工业向好势头。”

攀高逐新,转型升级塑优势

11月4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能力,集齐造船工业“三颗明珠”。

正是凭借系统性优势,在全球航运市场景气降温的态势下,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保持全面增长。

产业发展“大浪淘沙”,唯用创新赢得主动。应对风险挑战,中国制造坚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新兴产业“勇挑大梁”——

数字化组装线上机械手臂不断舞动,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辆问界新M7车型生产下线……在重庆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新车型发布仅2个月,订单量已达9万余辆。

繁忙的生产线映射了新产业的如火如荼。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保持领跑态势。

一组数据引人注目: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3%,光伏产品、航空航天器及设备等实现高速增长,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各地谋新策、出实招:老工业基地沈阳,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等领域,今年以来建设各级各类科创平台达到1510个;西部重镇重庆,刚举行的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签约24个汽车产业项目,总金额超300亿元……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提出,进一步扩大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工程,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聚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多部门出台切实措施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前10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6607亿元。信贷合理增长,税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为产业焕新提供更多支撑。

“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小,但赢得主动、赢得市场始终是硬道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说,让技术用起来、应用跑起来、产业带起来,中国制造将在全球制造格局重塑中站上新台阶。

“链”上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强,产业链一定要强。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补短板锻长板,至关重要。

找准关键环节、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攻关。

从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链”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重点领域向实现自主可控迈进。

“我国高度重视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国内相关行业已取得一定突破和成就。”中国企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玉涛说,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产业链中的262个重点环节,国内厂商可供给的环节比例已达85.88%。

强化中小企业配套能力,“链主”和“链属”企业融通发展。

推动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引导中小企业精准补链,产业生态优势不断形成。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在区域联动中增强韧性。

在宁德,以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锂电池全产业链技术布局,每个电芯生产耗时仅需1.7秒;在株洲,轨道交通领域400多家上下游企业协同,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纵横铺设的集群网络,不断勾勒出中国制造“新版图”。

不可否认,我国工业经济仍处于恢复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庞大的市场、完整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劲支撑、蕴藏无数创新力量。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必将扎实巩固中国经济企稳恢复势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持久动力。

(记者张辛欣、申铖、王悦阳、宋晨)

(据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2023-12-11 ——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39222.html 1 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