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16名两院院士现身雄安,“百家科研院所雄安行”活动在雄安新区举办。
会上,组团而来的120家科研院所集中发布了150项前沿科技成果,17家雄安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揭牌,12个产学研项目签约,科研院所与雄安新区还启动成立了雄安新区——百家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联盟。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院地双方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合作,发挥各自资源和产业优势,争取早日开新花、结硕果。
汇聚一切创新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动中,北京理工大学的孙逢春院士再一次带领团队来到雄安,进一步落实此前在“百所高校雄安行”上签约的“车辆信息与智能研究中心项目”。他对该项目未来在雄安的发展充满期待。
一个月前,孙逢春院士来到雄安参加“百所高校雄安行”活动。活动中,雄安新区与150所高校签订共建引才工作站合作意向书,23个校企、校地产学研项目集中签约,20家雄安大学生实习基地揭牌。
此次活动旨在搭建校地企融通创新交流合作新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交流合作,携手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两次活动中,不止一位院士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百所高校雄安行”活动现场发布了雄安新区23个创新应用场景需求和《雄安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目录》共编入雄安新区613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岗位3163个,急需紧缺人才19552人。按照突出典型性、关注紧缺性和发挥指导性的价值标准,归纳提炼了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云平台架构师、智慧城市顾问、自动驾驶研发岗等523个指导岗位和10172条人才需求信息,编制形成了《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雄安新区传统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等4本目录。
11月7日,雄安新区在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聚集新人才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上,推出顶尖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引进及重大平台落地奖励等16条政策措施,简称“雄才十六条”。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世界优秀人才,“雄才十六条”明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以及空天信息、绿色能源、金融科技等重点发展产业,积极引进顶尖科学家到雄安工作,给予2000万元至5000万元科研经费和300万元生活补贴,奖励一套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房,这些政策一时在网络刷屏。
平台加速科创企业聚集
“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牢记嘱托,雄安新区以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今年8月,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运营,高水平创新要素资源正加速聚集未来之城。
正因为看好雄安新区浓郁的创新氛围和中关村科技园的优质服务,科技园运营以来,已有东软、动力源、天融信网络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原子回声、展示网、绵益科技等新锐科技创新企业,近30家企业完成意向选址,目前项目入驻率达到80%,呈现科创企业加速聚集态势。
以丰富的创新资源为依托,雄安新区正在着力培育相关创新链条,目前已启动推动中国星网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组建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瞄准5G拓展应用和6G研发应用,打造全新的“空天信息+”产业业态。另外,发挥首批疏解的4所高校优势,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通过学分共享、设施共用等措施,把疏解转移变成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11月23日,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据介绍,雄安新区设立6年多来,中央企业在雄安已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总部加快推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快建设,雄安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作用进一步显现。今年以来,雄安新区承接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4家,呈现质、量并进的良好局面。
围绕更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谋划打造未来之城场景汇,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领域最新创新成果展示、竞赛评比、技术交易、资本对接等活动,推动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在雄安孵化转化产业化场景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让创新成为雄安的一张亮丽名片,各方来客一到雄安,就能感受到雄安新区扑面而来的新气象。雄安新区设立六年多来,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百家科研院所雄安行”是继“千企雄安行”“百所高校雄安行”后雄安新区又一次广聚天下英才的重大举措,将助力雄安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加快形成人心向往、要素汇聚、合力共建、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