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望长城

那时麦收打场忙

□张理坤

我是80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和祖祖辈辈不一样的生活,但农忙的记忆刻骨铭心,勤劳能干的祖父、丰收在望的麦海无不是一生珍藏的精神财富。

小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处麦场,开阔平整的空地,平常时分种些黄瓜豆角,一到芒种前后,便收获一空,把地面铲平用青石碾子压得结结实实,犹如水泥硬化路面。

烈日炎炎,小麦遍地金黄,麦穗沉甸甸低垂,颗粒饱满几乎要炸裂开来。全家老少一起上阵,一顶顶草帽穿梭在良田阡陌,左手拢起厚厚的一簇麦秆,右手挥舞锋利的镰刀上下翻飞,齐刷刷成垛的秸秆堆成一座座小山,只留下成片的麦秆茬儿。父亲双手合抱将一捆捆麦穗整齐摆放在宽大的架子车上,等到快冒尖了,攥着粗粗的麻绳勒得结结实实,才甩着鞭子吆喝那头强壮的黄牛迈开步子驶出麦田,沿着松软的黄土地赶往村头自家麦场。

一车一车麦穗儿渐渐铺满了场地,等到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如大火般炙烤着大地,麦秆麦叶似乎要冒烟了。祖父便赶着黄牛拖着厚重的青石碾子在麦场上来来回回碾轧,光滑的石碾、蓬松的麦秆堆,一遍两遍三遍,父亲举着木叉不断翻腾着,一层一层又一层,耳畔仿佛听到了麦壳破裂的声音“劈里啪啦”,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黄金粒迸射着、跳跃着。半晌功夫,祖父停下牛,放任它在池塘边吃草喝水;父亲招呼着母亲把麦秸秆儿堆在一处,拿起大扫帚扫去轻浮的杂草碎叶,端起木锨将麦粒推成一堆,装进麻袋,一袋袋整齐排列在树荫下,像胜利归来的士兵精神抖擞。收拾干净后,再将麦秸秆儿重新铺展,祖父吆喝着黄牛拖着石碾继续一遍一遍地碾轧,直到麦粒全部脱壳而出才大功告成。这时候,黄牛彻底可以放松休息了,祖父一叉一叉将光秃秃地秸秆一层层堆积起来,围成一座高高大大的小山包,这就是麦秸堆,储存起来既是猪羊的口粮,更是烧锅做饭的良材,一点就着火势熊熊。麦收之后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爬上爬下软绵绵的怎么也摔不痛,还有扑鼻的麦香、玩耍的昆虫,许许多多小惊喜,较之于现代游乐场里的蹦蹦床也不遑多让。而到了严冬,母亲会挑选干净柔软的麦秸秆装进被套,封口后拍打得熨帖均匀,我们当地叫做“草包”,垫在被褥下面蓬松柔软、别提多暖和了!

等到有风的时候,祖父便喊上父亲将成袋的麦子在麦场铺展开,晾晒许久,便拿出绝活儿——扬场。只见祖父一手握住木锨中部、一手紧抓顶端,重重铲起一锨麦粒,用力一挑一颗颗麦粒飞向天空,灰尘杂物随风而去,重力作用下麦粒如水银泻地,干净而耀眼。一木锨、再来一木锨,成堆的麦粒像刚出生的婴儿洁净的小脸惹人喜爱。父亲端起大簸箕,母亲拎着麻袋,不一会儿成袋的麦子可以装车了。等一切收拾停当,家里西屋早围起了高高的粮囤,一袋一袋麦粒倾泻而出,眼看着粮垛层层加高,全家人都乐开了花,又是一个丰收年,挑选优良的麦子交足了公粮,剩下的不仅可以留足口粮确保衣食无忧,还能换成红红绿绿的人民币,孩子上学买书、家人治病就医、置换家具家电等,能解决好多大事呢!

等我上中学,农业机械已经开始普及,马达带动的脱粒机在每家麦场轮番轰鸣,一边是金灿灿的麦粒,一边是齐刷刷的秸秆,快捷方便省时省力。渐渐地大型收割机走进四乡八镇,三五成群作业,一个村落千百亩庄稼几天工夫全部颗粒归仓,麦秸秆直接粉碎埋进土地成为下一茬种粮的底肥。麦场渐渐失去了功用,有的种上了果树、有的开辟成了良田、还有的建起了养殖场,掀起了发家致富的热潮。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茅草屋消失不见,一座座飞檐斗拱的四合院、一幢幢三层四层复式楼拔地而起,村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辆辆轿车、卡车、商务车吹响了奔小康的时代号角……

2023-09-2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35241.html 1 那时麦收打场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