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大名县,是邓丽君的故乡。在这里,常听人提起这首歌。
邓家祖上是明代迁到大名的。当时,大名是个大城。
唐宋时期,大名是“一线城市”。唐代称魏州,是河北道的治所。753年(唐天宝十二载),李白到此写道,“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宋代称北京大名府,是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之外唯一设国子监的陪都。
1401年(明建文三年),大名府城毁于水,同年在其西南建新城,即今大名县城。2006年,宋代大名府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在大名府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目前已正式确定城市主体布局。2023年,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现场对公众开放。
大名府故城遗址在大街镇,“大街”之名源于当时有通衢大道,邓丽君的故乡邓台村也在这个镇。这片普通的乡村田野,原是唐诗宋词浸润的土地。
魏郡十万户
歌钟喧里闾
731年(唐开元十九年),28岁的高适北上蓟门,经过大名(时称魏州),作《三君咏》。
他在诗序中写道,行走魏州,州北有魏征旧时馆舍,城内有郭震遗留产业,城郊有狄仁杰生祠,睹物思人,感怀赋诗。
《新唐书》载:魏征,魏州曲成人,封郑国公;郭震,魏州贵乡人,封代国公;狄仁杰,并州太原人,封梁国公。魏征的“寂寞卧龙处”早已无存,不过确实是“英灵千载魂”,他的故事仍广为人知。大名的北邻馆陶县,建有魏征博物馆。
狄仁杰696年(周万岁通天元年)任魏州刺史。当时契丹攻破冀州(今河北衡水),河北震动,魏州屏障洛阳,武则天急调狄仁杰镇守。狄仁杰到后,将百姓放归,同时整顿军备。后来契丹退兵,魏州也丰收了,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狄仁杰在魏州时间不长,但对其个人生涯以至朝局走势上都很有影响。到魏州前,狄仁杰从宰相被贬为彭泽县令已5年,在魏州的出色表现使他很快二次为相,得以谏阻武则天立武氏子弟为太子,劝其接李显回长安,为705年恢复李唐奠定了基础。
据《资治通鉴》记载,后来狄仁杰之子狄景晖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百姓捣毁了狄仁杰塑像。现存碑是812年(唐元和七年)田兴复立的,他主持复建了狄仁杰祠,并立碑记其事。
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河北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以魏州为治所的魏博节度使在藩镇中最具影响力。
744年,高适《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写道,“魏郡十万家,歌钟喧里闾”。753年,李白《魏郡别苏少府因》写道,“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经过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魏州人口剧减。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轻舟已过万重山”后到江夏,时任江夏太守是他访魏州时任贵乡县令的韦良宰。李白写下了他最长的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追忆当年魏州繁华“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感慨别后变化“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抒发自己情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夕阳明灭乱流中
李白与韦良宰重逢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率唐军困安庆绪于邺城。这时已降唐的史思明据魏州复叛,称大圣周王,出兵败郭子仪,杀安庆绪。760年,大灾荒,魏州斗米至七千钱,人相食。761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杀父自立。762年,唐军火攻魏州,名刹开元寺被焚。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叛将田承嗣以魏州降唐,被授魏州刺史,后为魏博节度使。安史之乱结束,藩镇割据开篇。
魏博在河北藩镇本并不显眼,田承嗣一番经营,使凋敝的魏博得到恢复,还组建起十万牙军。他有十一子,779年(大历十四年)病故时却把位置传给侄子田悦。田悦联合其它藩镇与朝廷争战,并自立为魏王,782年(建中三年)改魏州为大名府,这是大名称谓之始。
784年,连年征战引发牙军不满,田承嗣之子田绪乘机杀田悦自立。这期间诗人王建、张籍等久居魏州,留下不少诗作。王建写下《田侍中宴席》:“香熏罗幕暖成烟,火照中庭烛满筵。”这时的皇帝是唐宪宗,他整顿朝纲,制裁藩镇,李愬雪夜入蔡州平淮西吴元济,魏博归附朝廷,藩镇割据局面大有改观,史称“元和中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这诗作于此时,关山五十州即指藩镇割据之地。
穆宗继位后,调田弘正到镇州(今正定)充成德军节度使。821年(长庆二年),田弘正被镇州军人杀害。接替田弘正为魏博节度使的是雪夜入蔡州的李愬。
朝廷命讨伐镇州,李愬这时病重,以田弘正之子田布接任。白居易来宣布任命,田布赠绢五百匹,白居易谢绝,穆宗闻讯下旨让白接受,白作《让绢状》。宣布任命成了佳话,上任后却是悲剧。魏博牙军不愿出征,逼田布对抗朝廷。822年,田布无奈自杀,史宪诚被推为首领。这年秋,白居易赴任杭州,作《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829年(太和三年),朝廷调史宪诚为晋绛节度使,以李愬的弟弟李听接任。史宪诚要带走官府全部财物,牙军不满,杀史宪诚,推立何进滔,拒绝李听入城,朝廷无奈认可。
之后,牙军弑主的戏码多次上演。870年(咸通十一年),牙军杀魏博节度使何全皞(何进滔之孙),拥立韩君雄。883年(中和三年)杀韩简,拥立乐行达。888年(光启四年)杀乐行达,拥立罗弘信。
906年(天祐三年)罗绍威借助朱全忠的力量,正月十六夜,杀魏博牙军八千家,魏州几成空城。在外征战的两万牙军闻讯反抗,被朱全忠消灭。罗绍威再不用担心被牙军推翻,但也失去了藩帅的尊严。
907年,朱全忠称帝,国号大梁,大唐结束。
从田承嗣到罗绍威,唐代魏博节度使们留下故事,也留下石碑和墓志铭。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古碑就在大名。
石碑属于何进滔,其功德碑840年立,柳公权撰文并书。碑高12.34米,重140.3吨。大名地处平原,无此巨石,说是以夏天沿路打井,冬天路上泼水成冰运过来的。
墓志铭属于何进滔之子何弘敬,他841年继任魏博节度使,866年去世。1963年在大名县万堤镇发现何弘敬墓,出土墓志铭,盖边长1.88至1.96米、厚0.88米。志石边长1.95米、厚0.53米,志石刻3800字,墓志之大,书法、雕刻之美,文字之多为我国现有墓志之首。现也存大名县石刻博物馆,设有气派的专门展馆。
寄语春风莫吹尽
进入五代,魏博割据局面结束,但这片土地上军士和统帅“相爱相杀”的故事还在延续,直到真正终结者的到来。
罗绍威消灭了所属牙军,但没消除职业军士坐大的社会基础,骄兵悍将很快死灰复燃。后梁改魏博为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组成自己的亲军,杨死后朝廷担心其军势力大,将其一分为二。军士不愿分开,发生暴乱,部分军士投靠李存勖。923年,李存勖据魏州称帝,宣称恢复大唐(史称后唐,李存勖称后唐庄宗),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后改称邺都)。
李存勖是个有故事的皇帝。有个励志故事,其父李克用临终前,将三支箭交给24岁的李存勖,代表三个心愿——讨平幽州刘仁恭,攻打契丹耶律阿保机,消灭大梁朱全忠,说“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李存勖善骑射,胆勇过人,他将箭放在太庙,出征时装锦囊随行,凯旋时和仇人首级一起献祭。用了十五年,破幽州、胜契丹、灭大梁,建国登基。
950年(后汉乾祐三年),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这年,有位23岁小伙子骑驴从洛阳来到邺都,扛着条黑铁棒投军。他将是这片土地上军士和统帅“相爱相杀”故事的终结者,也将给这片土地带来上百年的安宁和富足。
他叫赵匡胤。也是这一年,他亲历了郭威被部下推为皇帝的过程,之后不断建功,一路晋升。直到960年(后周显德七年),任禁军统帅的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
赵宋是不同于五代的新生帝国,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背后,是军事、政治等制度的升级改造。魏博绵延二百年牙军与藩帅“相爱相杀”的故事终结,这片土地掀开新篇章。
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寇准在大名府参加科举考试。1004年(景德元年)宰相寇准促动宋真宗到澶州与辽对峙,订立澶渊之盟,开启了百余年和平。其间,双方每年都派使者互访。从汴梁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的迢迢驿道上,大名府是个重要的经停点,迎来送往,留下不少故事。
1042年(庆历二年),升大名府为北京,诏曰:席万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然北门,壮我中华。同年依照汴梁式样修建北京城,设宫城、内城、外城,历时5年建成。
现在大名县仍有许多梨树,邓丽君故乡邓台距沙堤村不远,她曾唱过首《梨花又开放》,“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
大地在成长
大名多美食,饭馆也多。当地人说,街边看店,连着5个里至少有1个是餐馆。开车转转,未能证伪,记住两个餐馆名——翠云楼、小城故事。
叫小城故事的不只一个,翠云楼看到一家,颇红火。店名来自《水浒传》,“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中写道,“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翠云楼……这座酒楼,名贯河北”。时迁烧楼为号,众好汉夺城救出卢俊义,留守梁中书逃走。
大名县副县长石立大学读的文学,现分管文化旅游等工作。她说,到大名工作前,读过多遍《红楼梦》,对《水浒传》兴趣不大。如今,她说起《水浒传》有多少章回提到大名府,多少个梁山好汉和大名有关,如数家珍。
大名的往事,说起来很长。建城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齐桓公筑五鹿城,名人还有汉代王莽、宋代潘美等。唐宋的繁荣与大运河永济渠有关,明清以至民国一直是冀南重镇。
大名的现在,变化在加快。县里一直努力发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宋大名府故城遗址、明代大名古城、大运河文化等保护开发都有进展。大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彭长江说,宋大名府故城遗址保护区面积25平方公里,目前的考古发掘已初步掌握外城、内城、宫城的边界,以及城门大体位置、路网分布等情况,正在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邓台村也在发生变化。58岁的村支书邓建民说,全村668人,一半姓邓。近年来投入1500多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村里道路、房屋焕然一新。
邓丽君家的老宅也整修了,里面展示着邓家渊源的介绍和与邓丽君相关的照片、书刊、资料等。台湾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策划的《绝响——永远的邓丽君》一书开头写道:“1980年邓丽君唱红了电影《原乡人》的主题曲……中国大陆,是1949年到台湾的游子的原乡……邓丽君每每唱这首《原乡人》都泫然欲泣。”邓丽君的母亲说:“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开演唱会、赚大钱,她没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这是她永远也圆不了的终身遗憾……”
(据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