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韩朝)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镇边墙村的西红柿大棚基地,碧绿的藤蔓上挂着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西红柿,果红叶绿甚是喜人。菜农们在大棚基地里忙碌,采摘、分拣、搬运、装车……西红柿踏上了从田间到舌尖的旅程。
“自从跟着村党支部和合作社种植西红柿以来,品种、技术、管理、销售都不愁了,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种植了12个大棚的西红柿,一个棚占地1亩,亩产900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2元左右。这些大棚可都是村民的‘聚宝盆’‘生钱盆’。”边墙村村民祁占民说,良好的收益让他对大棚种植充满信心。
“边墙村以产业兴旺为目标,围绕产业抓党建、党建兴产业,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冷棚西红柿种植产业。经过发展,目前西红柿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全村有256户村民种植西红柿,有西红柿冷棚2400亩,年产值400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动、抱团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边墙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段连瑞说。
2015年,段连瑞返回家乡创业,与边墙村党员王文龙、王少东及村民王靖,4人投资75万元建设40个西红柿冷棚。他一边种,一边带着样品到广州、上海、安徽、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跑销售。2016年底一核算,收入增加了。段连瑞说服了一批胆子大、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其中。2017年,种植规模壮大到200亩,种出的西红柿品相好、口感好,90%为精品,市场销路迅速打开。
据了解,为了让产业能起好步、开好头,朝阳湾镇做实“党建+”融合文章,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朝阳湾镇充分发挥农业大镇的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本地蔬菜种植特色,深入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并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大力发展培育特色高效农业。2017年,边墙村成立合作社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采取“土地统一流转,冷棚统一投资建设,生产过程统一管理运作,分散经营、年底统一按劳分红”的模式,最大程度保护群众利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决心让全村群众走上致富路。
目前,朝阳湾镇边墙村西红柿冷棚发展到2400亩。同时,辐射带动朝阳湾镇7个村以及周边的4个乡镇共同发展壮大西红柿产业。合作社已覆盖5个乡镇17个行政村,发展西红柿种植总面积8400亩,合作社成员505户,叫响了“边墙”品牌。西红柿产业已经成为该镇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
“今年,朝阳湾镇党委在边墙村举办了‘庆丰收、迎小康、兴乡村——好山、好水、好柿节’主题活动,庆祝西红柿种植喜获大丰收,实现产业快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朝阳湾镇紧紧围绕‘生态立镇、蔬菜强镇’工作思路,坚定不移走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朝阳湾镇党委书记安秀武说,朝阳湾镇扎实开展“双创双争”活动,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做文章,依靠边墙村冷藏保鲜库,聚力打造农产品仓储物流为一体的集散中心,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通过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全力推进农商对接、农超对接、产销对接,提高番茄单价和亩均收益,彻底解决品质与价值不对等的问题,促进西红柿产业长足发展,实现民富村强。
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抓手,拓宽销售渠道,既让“田间丰收”,也让“钱袋子丰收”,让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小蔬菜大产业”的致富新路子。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总产量在98.49万吨以上,总产值20亿元左右,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唐山等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