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要闻

为了3000亩玉米地,抢通道路保秋收

党员和志愿者在修复损毁的道路。通讯员 耿晓聪 摄

本报讯(记者魏亚慧 齐彦红)9月4日,在宁晋县河渠镇南近村村南,十几名党员和志愿者正在忙着浇筑水泥路面、维护交通,这段水毁田间道路即将恢复通行。

“还有二十多天就要收玉米了,咱再加把劲儿,一定得在秋收前把路抢通,让玉米联合收割机能开进来,别影响秋收和下一季小麦的播种。”河渠镇党委书记李奇峰对南近村党支部书记朱林波说。因为记挂着秋收的事,这是李奇峰第四次来这段路查看了。

这条田间道路连着河渠镇的固下村、南近村、张召村等5个村庄,在7月底的强降雨中,南进村路段被大水冲毁了近60米。眼瞅着就要收玉米了,这唯一一条大型机械进出道路的损毁,让附近几个村的老百姓都犯了愁,这3000多亩玉米可怎么办?

“要是人工收玉米,一个人一天也就收一亩地,用玉米联合收割机半个小时就能干完,还能把玉米秸秆直接粉碎在地里。”朱林波指着道路旁边的玉米对记者说。

为了抢通这段路,李奇峰和朱林波多次研究修路方案,在水退下去之后,朱林波和村里12名党员带领志愿者就马上开始进行施工。拉土方、筑路基、浇水泥,从早上7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大家抢时间,赶进度。

因为冲毁道路一侧是深7米多的大土坑,所以填补路基时的施工安全成了个大问题。村里的党员李文献几乎是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天天都盯在施工现场,白天给过往群众提醒,晚上给施工人员照明。高强度的劳动让他的血压上涨,吃着降压药还坚持参加道路抢修。

南近村的党员和志愿者都是义务劳动,每到饭点儿都要返回家里,入党积极分子朱佁腾就主动揽下了给大伙儿送水送饭的活儿。他说:“我还年轻,只要能把工期往前赶,自己跑跑腿不算啥。”

“这段时间,我去地里看玉米的时候,都能看到党员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在这儿修路。咱农民每年就靠着地里这点儿收成,把路修通了,玉米拉到家里,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南近村村民朱京民大爷感慨地说。

河渠镇是宁晋县第一个遭受洪水侵袭,也是第一个开启灾后重建的乡镇。镇上300多名党员干部成立了14支党员突击队,从8月2日开始,全面清理村内淤泥、垃圾、杂物等,认真开展全面消杀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及时恢复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保障水电路网畅通。8月3日,镇上被集中安置的906名群众陆续返回,灾后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仅用了3天时间。

现在,河渠镇的水毁道路陆续抢通,水毁的食品、塑料等企业厂区、车间基本恢复正常,一些种植户也将水毁玉米田改种成白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灾后重建工作加班加点,有条不紊。

“灾后重建的工作必须往前推,党员干部带头干。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20多天时间,完成全镇道路修复,确保大田机械进地,秋收顺利完成。”李奇峰说,他们还要提高修复标准,让百姓生活更便利,把河渠镇建设得更好。

2023-09-0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34118.html 1 为了3000亩玉米地,抢通道路保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