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李萌)8月7日,保定市莲池书院里,来自河北大学的20余名学生正兴致盎然地在“二十四节气”文化课堂上学习交流、摄影剪辑。“这项活动目前已开展13期,我们想通过莲池书院这一传统文化场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学成果有机结合,宣传文化知识,赓续传统文脉。”河北大学教师梁钊介绍。
“让历史文化名城活起来”——保定市提出打造“全国书院之城”城市“金名片”,是为充分发挥保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区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重要内容支撑。
根据《保定市“书院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保定市书院按照“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有专(兼)职的师资力量、有专业的管理(研究)人才、有适当规模的讲学场地、有传统文化的品牌活动、有统一的书院标识”的标准建设。
目前,保定市已建有135座书院,呈现出历史书院、社区书院、学校书院的多元建设发展模式,更多书院在群众生活中举步可至;全市书院拥有专(兼)职师资1500余人,结合雄厚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书院的公益性、文化性、教育性功能,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呈现保定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革命传统、城镇新貌,“书院之城”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依托“清末之冠”的莲池书院,充分挖掘二程书院等唐代以来近50所书院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全国书院之城”。一座座复建复兴的古书院,让人流连忘返。
每到周末,很多市民带着家人朋友到莲池书院相约“专题讲座”“名家讲座”“特色讲座”,课堂上,大咖的讲解充满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深受观众喜爱。去年7月,保定市政府与河北大学在莲池书院举行共建莲池书院签约暨莲池文化大讲堂启动仪式,开启了校地合作新模式,发挥莲池书院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利用河北大学丰富的人才、学术资源,重塑提升莲池书院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内涵,人气爆棚的莲池文化大讲堂已逐渐成为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响亮的品牌,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大讲堂”开讲至今,已开展16期讲座,现场听众累计1000余人次,线上听众累计约45万人次。
此外,望都庆都书院、顺平忠孝书院、高碑店紫泉书院等也定期开展文化交流、国学讲堂、公益体验等活动。同时,保定市还以“书香润古城”助力“全国书院之城”文化建设,陆续建设红色书院、网上红色博物馆,组建红色文化人才专家库,编辑《保定文库》,助力打造“全国书院之城”和文化新高地。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8月8日下午,还没走进华中假日山水华庭的玉园书屋,阵阵悠扬动听的歌声已经传来。这座玉园书屋由保定市图书馆与华中集团签约共建,不仅有1000余册藏书方便居民自由借阅,还有主题讲座、亲子故事分享会、书画展、合唱团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参与。
在半亩方塘书院,以“书院之城”建设为契机打造的“让老百姓听得懂的课堂”,通过开设党史课、组织党史展、放映红色露天电影等为群众提供“红色”服务;温度书院、丽景蓝湾书院等开展的公益讲座、书画展、国学课堂等广泛惠及周边小区居民及学校学生。历史书院、社区书院、学校书院……书院的触角正不断延伸覆盖,在“书院之城”建设中,各显其能,异彩纷呈,丰富活跃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在社区书院建设、特色书院建设、吸纳社会力量、发挥服务功能等方面做好“书院之城”建设工作,统筹好书院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断满足游客和市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书院之城”成为古城保定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