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侯晓红)今年以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把落实省“五包一”包联作为政治任务,积极对接、主动作为,坚持“三个强化”,与“五包一”包联单位在规划、协调、执行等层面共建定期互访、干部互派、经贸互动、项目带动、产业联动、专班推动六项工作机制,各层级开展对接230次、召开会议96次,推动资源共享、要素共用、产业共育。累计争取“五包一”单位帮扶资金支持5.45亿元、帮扶事项53项,带动全社会投资12.4亿元。
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在省“五包一”包联单位的帮扶指导下,围场坚持规划先行,聘请省科学院作为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编制单位,主动融入承德市“塞罕坝”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带、“一号风景大道”生态休闲产业示范带建设,重点编制完成“现代林业产业集群”“新型能源和现代农牧业融合”“‘红色+生态’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四个产业发展示范带规划,全面加强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
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委托北京水规总院编制《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和布局围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推动风光水储氢一体化发展。构建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纲领,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为牵引,村庄布局规划、中心城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为支撑的“1+1+4”乡村振兴刚性规划体系,避免推倒重来、重复建设,有效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新型城乡关系重塑蝶变。
强化创新驱动
激活发展动能
奋力争创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在省能源局“四个一批”和“三个研究推进”两个专项帮扶计划的支持下,围场以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创建为引领,同步发展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风电,建设智能微网,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就地就近开发和利用,促进农村清洁取暖、清洁用能,探索走出一条清洁能源产业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新路径。到今年年底,清洁能源总装机达到448万千瓦,到2025年,总装机将达到千万千瓦以上。
全面开启全省唯一绿色金融试点县建设。持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用足用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关于支持围场加大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开展绿色产业投贷联动等优惠政策,发挥河北银行产业集群类贷款风险补偿金引领作用,丰富金融业态,开发金融产品。预计8月中旬投入运营的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将为绿色融资主体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绿色融资服务,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制度性、机制性成果,探索以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围场方案。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建设。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环境整治、乡村人才“六大统筹”,坚持城乡一体、精准发力,探索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和相关规范,全力打造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北方样板。
强化项目合作
深化协同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借助河北建投集团省属大型企业产业平台优势,与河北建投集团协同开展“3+3”帮扶协作行动,谋划实施总投资百亿元的庙宫抽水蓄能电站综合开发项目,配套实施绿电消纳、生态修复、低碳产业等工程;合作建设年产1吉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集成项目,推动兆瓦级电池模组和百兆瓦级储能系统落地转化;共同实施村级光伏电站降碳产品项目和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项目,探索走出一条降碳项目开发利用助推围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模式,实现围场、涿州两地在发展理念、科技创新、高端产业深度对接融合发展,两地累计签订合作协议13项,达成苗木供销意向合同涉及资金10.3亿元;发展林下经济,合作建设赤松茸试验示范基地600亩,亩均收益2万元;互派3名优秀干部挂职交流,两地14所学校、8所医院结成对子,教育、医疗、科技、农业人才实现常态化交流;省乡村振兴局协调建设的“印象塞罕坝数字客厅”成功运行;举办形式多样的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采购销售围场优质农产品2000余万元。
推动校地合作共建。抓住“百校联百县兴千村”首批试点县机遇,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涿州市开展四方合作共建,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京津高校科技成果第一时间在河北转化。目前,已建立校地合作围场实践基地、河北工业大学技术转移围场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试验场围场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开展了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储能与新材料科技研发、马铃薯种质资源选育等多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