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4版:国内国际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 如何守好“钱袋子”

新华社发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谭谟晓 兰天鸣 颜之宏

一公司法人代表被骗子利用人工智能“换脸”技术诈骗430万元,某单位一工作人员被“假领导”诈骗近98万元……近期,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引发关注。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力度,有效遏制了案件快速上升势头。然而,仍有犯罪分子铤而走险,不断翻新手段实施诈骗,让受害人蒙受损失,广大群众一定要提高警惕。

冒充身份类、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刷单返利类等诈骗高发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消息,当前,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冒充领导熟人以及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等10种类型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占发案的近80%。

——冒充身份类诈骗突出。

犯罪分子常常使用受害人领导、熟人的照片和姓名等信息包装社交账号,以假冒身份添加受害人为好友,随后模仿领导、熟人的语气骗取受害人信任。之后以有事不方便出面、时间紧迫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尽快向指定账户转账。此外,客服、公检法工作人员等也是诈骗分子常常假冒的身份。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造成损失金额最大,占造成损失金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率最高,占发案的三分之一左右。

此类诈骗通常以网络兼职刷单为名,诱导受害人预先垫资,并以事后结算款项为由,最终骗取更多笔垫资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刘为军说,刷单返利类诈骗已演化成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主要诈骗类型,成为虚假投资理财、贷款等其他复合型诈骗以及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的主要引流方式。

诈骗为何屡屡得逞?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有关部门深入摸排、重拳出击。记者从公安部了解到,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6.4万起,缉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头目和骨干351名。2022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开展多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区域会战,共打掉犯罪窝点5100余个。

高压之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何屡禁不绝?

首先是犯罪分子作案手法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受害群体分析更加精准。记者进入一个所谓“机器人群”,在相关界面中输入自己的电话号码后,弹出QQ号、微博账号地址等个人信息。获取完整信息,仅需支付价格约等于1元至10元不等的虚拟币。

办案人员表示,个人信息泄露是诈骗的根源。网络黑客会把非法获取的金融、旅游、求职平台的个人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专门的数据库并不断更新。诈骗人员得到这些信息后,通过数据对诈骗对象进行人物画像,实施精准诈骗。

同时,电信网络诈骗分工日益精细化,“黑灰产”推波助澜。记者调查发现,在电信网络诈骗链条上,每一环节都寄生着一批提供“专业服务”的“商家”,通过辅助犯罪获利。

此外,诈骗人员跨境作案,手法日趋高科技化。“随着国内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诈骗人员把窝点转移至境外,使用成本更低、隐蔽性更强、操作更简单的新型‘简易组网GOIP’设备,操控境内手机拨打诈骗电话,具有很强的伪装性,老百姓很难分辨。同时,也给执法取证等带来巨大挑战。”一名办案人员表示。

强化事先预防和协同治理

受访人士表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不能仅依靠事后打击,必须强化预警防范和源头管控,提升优化技术防范手段,加强国际合作,不断铲除“黑灰产”土壤,斩断犯罪链条。

专家表示,电信网络诈骗往往是环环相扣的犯罪链条,立足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才能不断挤压犯罪空间,铲除犯罪土壤。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治理是‘攻防对抗’关系。”刘为军说,在犯罪手段和方式不断升级的情况下,要大力推动反制技术的研发应用,通过抢占技术高地来挤压犯罪空间。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繁多,公众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平安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主任颜恒说,遇到疑似电信网络诈骗时,要多方求证核实,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

(据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2023-08-1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32569.html 1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 如何守好“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