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雷 郝锋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将是我省的发展目标。构建新的政策体系缩小收入差距,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健全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和保护力度
公共财政支出增加进一步满足了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需求,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省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优化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一是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并直接增加现金收入的项目建设。二是优化现行的财政支出结构,国家支持的农村项目建设要专门列支农民报酬序列,确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省级财政保障资金要向农业农村发展、教育、卫生、医疗、民政、文化等项目倾斜。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扩大农业农村保险范围,把对生产的补贴变为价格补贴,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河北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全面放开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全面放开人才落户条件,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稳步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现行落户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取消自行设立的限制落户的障碍。重点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权益,探索符合具有河北特色的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和承包权退出、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流转和集体资产股权退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退出的有效举措;抓好抓牢抓实转移人口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工作,做好进城落户农民子女教育、住房、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确保同城居民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之间均衡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省的产业结构是三二一的产业模式。鼓励二、三产业要素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工业和电商业务,创造出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先进化,发展新时代的现代农业。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和城镇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以提高农村工资性收入为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实现。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奠定农民增收基础
提高农业生产率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源泉。我省要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推进种源、农资、农机等农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率;培养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化效应,促进农业持续增收能力。
构建多元化的乡村产业体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心。我省重点要有效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现代都市型农业等优势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速农业与现代工业、服务业、信息科技产业的技术等要素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要重点培育新兴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多元化创新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做好智慧农业建设,重点促进数字经济与农村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积极拓展林下经济发展空间、推动农村电商升级、积极发展网络直播带货,加快“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补充。我省要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通信、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保障与投入,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学校标准化水平,加快行政村幼儿园全部有效覆盖;重点探索建立全民统一标准的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为城乡提供公平的教育、医疗与养老服务,深化“四医联动”改革,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水平,持续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丰富和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我省要重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依托现有的职业技校和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举办进城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做好进城农民工就业服务,建立进城农民工资源库,发布和收集用工信息;定期举办进城务工人员招聘洽谈会,免费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维权等服务,加强对外联系,畅通劳务信息,推进劳务输出,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后勤保障。打造特色的劳务品牌,聚集主导产业和地域特色,以县域为单位实施规范化培育、规模化输出,健全劳务品牌建设机制,借鉴“河北福嫂”“张北司炉工”“廊坊同济家政”“张家口动漫人”等地域特色劳务品牌经验,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带动广大群众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作者单位:郝雷,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郝锋,保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