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2版:时政经济

河北创新成果,“先用后买”

一项科研成果就赚了1000多万元?对,您没听错!

啥这么值钱?说来可真不简单,河北工业大学孔祥飞团队用5年时间研发出来的高性能蓄热材料,它的蓄热密度是水蓄热的十几倍。用它生产供暖设备不光节能环保,采暖费也低得多。一家新能源企业正急需这样的技术,双方一拍即合,1100万元的合同马上就签下来。

这样的高校成果转化大订单,去年以来我省一共签了12个,个个都是“千万级”的。而去年以前,这个数字是0。

变化怎么来的?河北新闻联播里说了,省科技厅把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成效,进行试点改革,给科研人员松绑放权。

以前,科研成果在企业变成产品,怎么合作、怎么分钱、谁说了算,这些都不够明晰,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现在,在河北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科研人员自己的成果自己说了算。比如在河北工大,科研人员对成果有长期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成果带来的收益,95%都归他们自己,在职称评定的时候,还会向他们倾斜。

而且,科研人员有了自主权,合作方式也更灵活。以前,学校和企业合作都是“一次性买断”,有些企业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这次,孔祥飞老师和企业约定“先用后买”,企业先付一小部分科研启动资金,投产后再拿赚到的钱分成,这样不仅企业买得起,好技术也转得出、能落地。

相信随着更多科研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创新大订单,后面还多着呢!

(记者 李代姣)

2023-06-1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9301.html 1 河北创新成果,“先用后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