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理论

以“后街经济”高标准打造城市标志性商圈

□高辰颖

城市商圈是中高端消费重要平台,它不仅是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载体,也在促进城市消费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各国发展经验看,世界级消费城市都拥有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在城市现代化和人文特质两方面领跑全球。城市“后街”在积淀城市人文底蕴和培育特色商业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在城市商圈发展中逐步成为扮演重要角色的独特区域,“后街经济”也成为打造标志性商圈的有力抓手。

发展“后街经济”是打造城市标志性商圈的新动能

“后街”的概念与“主街”相对,主要是指商业中心内部或周边的支马路,“后街经济”是利用支马路打造一批以特色品牌为引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特色商业街,协同主街构成兼具商业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的商圈发展模式。巴黎、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商圈都有与商业主街互补发展的后街。

发展“后街经济”是打造城市标志性商圈的新动能。首先,可协力主街,提升商圈能级。连片发展是打造世界级商圈的不二选择,日本银座和英国牛津街等商圈的片区规划和发展形态,都呈现以商业主街为主轴、次级商业街纵横交错的鱼骨网格状格局。其次,可迎合消费导向,动态优化商圈业态配置。消费升级趋势下,传统商业街区发展多元化特色商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通行的商业街区业态结构为购物占比30%—35%,餐饮20%—25%,休闲、娱乐、酒店、服务等占比20%—40%,且重视周边人群高频次、便利性消费。最后,可兼容多重发展目标,促进商圈功能全面升级。

国际大都市发展“后街经济”的典型模式

全球多个大都市的探索实践表明,后街经济多为“物理空间改造+新经济模式”的组合形态,同时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下形成了多种新型发展模式。

众创后街——新产业的聚集地。纽约第五大道主要围绕“社区”概念对后街经济进行规划,以“产业就近联动”的思路,聚集500余家科创企业及创新人群,通过嫁接商务与商业,形成了集众创空间、创意书店、咖啡店、酒吧、精品餐厅、健身房等为一体的完整创新工作生活生态圈,促进商圈区域商业服务业以年均4%左右增幅稳步递进。

潮牌后街——新品牌的孵化地。东京原宿表参道后街注重利用多样化商业空间培育壮大本土原创品牌,如猫街汇集了众多由年轻“潮客”创立的个性化服装店和手工艺小店,这些小店大多以较低的租金成本吸引大量时尚潮流年轻人聚集。

秀场后街——新业态的体验地。东京银座中央大道后街群围绕夜间经济导入多元新业态,聚集了超过1600家夜间营业的商户,汇聚了酒吧、脱口秀、现场演出、电竞游戏等丰富的娱乐业态,激活了沿街商业的活力,形成强目的、高频次、深体验的粉丝经济。

科技后街——新模式的试验地。伦敦牛津街向后街经济植入创新商业理念和前沿实践。如,以节能环保为主题将鸟街打造为沉浸式智能道路,带动牛津街营业额大幅提高。

网红后街——新地标的打卡地。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商业化改造,发展具备“丰富的文化与空间消费”的后街经济。例如,蒙田大街在保留街区建筑历史风貌基础上融入现代商业,营造兼具本土风情和时尚风格的消费场景,成为香榭丽舍大街商圈的街拍打卡圣地。

推进商圈“后街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加快推动商圈功能纵深布局,构建后街经济发展框架。首先,以“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做好战略规划。其次,探索“主街+后街”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优化街区更新改造路径,因地制宜推动后街建设。首先,规划与策划结合,先行示范带动。培育和发展后街经济应在整体规划基础上,突出设计特色,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实施。借鉴纽约“开放条件评审”模式,允许商户向管理部门提交独立设计方案进行专业评审,对于有利于街区公共利益,同时符合建筑结构、设计美观、功能性等要求的方案,可通过协商确定相关建设条件,并由商户向周边居民、商户进行公示;根据沿街建筑、道路尺度、交通动线、业态店招等相关条件选择开展试点项目的道路,先期打造和调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次,以“微整形”重塑宜业宜居的空间形态。建议实施以人为本的空间重构来优化空间功能配置。再次,挖掘街区在地文化,营造“一街一主题”特色场景。建议将后街景观风貌和商业主体与在地特色文化要素融合,提升街区形象辨识度。

加强政策层面支持引导,培育后街特色品牌。首先,多渠道提供后街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鼓励各区设立后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给予运营主体一定的税收优惠及政策奖励,对商业调改、宣传推广、街景改造等建设类项目产生的相关费用分类予以补贴;成立后街品牌建设发展基金,吸引街区商户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广泛参与。其次,加强对商户企业的商业网点支持。建议根据街区控规和市物业管理条例,试点“居改非”政策,配套出台相关的房屋转性经营政策,纳入工商、税务、城管等管理体系,解决住宅房屋商业经营的手续合规性问题;搭建商户企业与国资商业网点对接平台,鼓励产权单位在租金价格、租赁年限、租金增幅方面减少商户企业承租压力和转租成本;支持运营主体转变传统租赁模式,采用保底租金和主力店免租等前沿合作模式支持商户成长,对微利行业的民生服务类特色小店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免除租金的支持方式。再次,搭建后街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议支持运营主体围绕精品业态培育统一招商,为入驻商户企业提供落地注册、品牌管理、政策对接、数字化系统、培训课程、流量扶持、本地化转型等服务;搭建商户企业交流合作板块,促进街区品牌联营,形成强黏性内容创新共同体;落地知识产权服务及法律服务实体工作站,为品牌创新项目提供知识产权登记、交易、纠纷调解等专业服务;导入知名展会节事活动等高能级商业资源,并对接新媒体平台资源,推动街区品牌线上线下全渠道整体营销。最后,以“制度+技术”支持特色业态培育。建议构建包括商业性、空间性、文化性三方面的业态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择业导入发展、择优向主街引导、择劣淘汰清理”的业态管控机制;借鉴伦敦经验,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落地后街,鼓励商户企业运用新技术跨界跨业融合,探索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等新业态备案审查制,制定统一的审查细则,引导同类业态发展;在安全和环境两个底线上,鼓励创新零售模式,简化夜间经济、露天市集等项目审批流程,对商户经营时间和范围、违规责任等制定发布管理指引并建立评估机制,在降低噪音烟尘、交通导流等方面给予技术和设施支持。

创新后街运营管理模式,提升街区精细化管理水平。首先,引入市场化机构统一运营管理。构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后街经济推进机制。其次,探索多方参与的共治新模式。以党群联系社群构建共治共享格局,建议由街道牵头组建包括商户企业、驻地单位、居民等在内的联合党支部,成立实体化运行的党建服务站,完善党员志愿者队伍,以专项行动和常规行动的形式共同参与街区管理维护、文化宣传等工作;引导街区商户自治,以问题为导向制定自治管理公约,防止恶性竞争、共建街区环境,以打分评优等方式加强正面引导。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2023-06-0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9025.html 1 以“后街经济”高标准打造城市标志性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