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孟维仑 通讯员程晓)5月3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武安赵窑遗址等一批商代考古发现。
赵窑遗址位于武安市赵窑村,面积达110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有仰韶早期(后岗一期)、仰韶晚期(大司空文化)、龙山早期、夏时期、早商、中商、晚商、西周、战汉时期等遗存,基本涵盖了从仰韶早期到汉代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序列,尤其是夏商周时期遗存基本一脉相承。
通过解剖发掘与勘探,发现一条长度为330米,宽度2.4至21.6米的壕沟环绕仰韶早期的聚落,围拢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为目前河北发现的唯一史前环壕聚落,也是后岗一期文化最为明确的环壕聚落。
考古发现显示,商代聚落初见端倪,等级较高。主体时代为洹北商城时期,主要有房址、陶窑、窖穴、墓葬和殉兽坑。发现有排水的石砌涵洞,其中发现房址最为引人注目,排列规律,多为双室,多带台阶式门道,有分布规律的柱洞,部分房址地基下有人牲现象。另外,首次发现屋内导热循环系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
赵窑遗址1960年发掘的两件青铜器和1件陶器上有“↑”符号,2022年发掘出的一件青铜戈和磨光陶片上亦见到相同的符号。学界一般认为青铜器上的符号代表族徽,“↑”代表“矢”族或国。在甲骨刻辞中矢是一方国名。武丁时期矢方似与商王朝为敌,为商王朝所征讨。严志斌教授在《商代青铜器铭纹研究》一书中认为“武安赵窑一带可能是矢族所在地”。与甲骨刻辞相契合的是,赵窑遗址武丁前后的遗存最为丰富。结合赵窑遗址的规模、等级、时代,所以推测赵窑遗址应是矢国的核心区域,即都邑。战国时期发现大量的花土坑,应与军事活动相关,与赵窑遗址处于关键的交通咽喉相关,对于研究战争史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