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悦)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近年来,平泉市瞄准《河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目标任务,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着力在健全制度机制、推动政策倡导、激发基层活力、优化考核督查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动《规划》落细落实,打出“三张牌”,吸引更多优秀青年返平、留平、爱平、建平。
打“感情牌”,传递城市发展振兴信心,引导青年群体融入城市。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引导青年扎根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平泉市组建“蒲公英宣讲团”,深入青年群体讲好平泉故事,帮助青年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组织返乡大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把城市发展振兴的信心传递给青年。由市委组织部和共青团平泉市委牵头,以基层党团组织为主体,引导青年社群建设,通过打造“青年友好型社区”,潜移默化为广大青年注入“可触摸的情怀”,培育青年的情感社交能力。共青团平泉市委整合“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资源,开展青年心理援助公益性活动提升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运用新媒体平台向青年传递互帮互助的正能量信息,引导广大青年感受家乡建设的速度、温度和热度。
打“政策牌”,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友好城市建设指引。将着力构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以实施“桑梓计划”人才工程为抓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打造新时代人才强市,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一一回应青年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的诉求。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团市委等多家单位依托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为有创业需求的群众提供初创扶持、政策咨询、技能实训、创业孵化、金融服务、法律保障、市场拓展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同时着力培育“两新”组织,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对青年群体的“磁场效应”。一系列的政策保障为青年创客提供了创新创业的优质土壤,助力青年圆梦平泉。
打“环境牌”,以创城为引领,加速城市风貌提档升级。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推动城市“蝶变”,以“契丹祖源”展现出城市的“新颜值”。许多城市“口袋公园”、城郊林荫小路、乡村文化墙成了青年人的“网红”打卡地,也为群众打造了一处处休憩场所,多要素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生态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