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专题

“氢”装上阵 向绿而行

□记者 李代姣 赵博轩 张荣鹏

5月9日,位于张家口的亿华通生产车间里,灵巧的机械手臂上下挥舞,一台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在这里完成组装,经过严苛的检测后将被发往全球各地。

“北京冬奥会期间,张家口累计投放氢燃料电池汽车1200辆,其中搭载亿华通燃料电池的车辆724台,占总数的60%,大部分都是在这个车间里生产的。”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宏武语带自豪。

坚持绿色办奥理念,北京冬奥会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张家口赛区赛事服务用车的主力,往返穿梭于冬奥村和场馆之间,成为赛场之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吃”进的是氢,排出的是水,清洁高效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相较传统能源车辆,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千克,但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冬季的张家口气候寒冷,亿华通自主研发了-30℃环境下燃料电池系统快速冷启动关键技术,-30℃超低温环境下,不到2分钟即可快速启动,攻克了行业难题,也对北方地区规模化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历经高海拔、低气温、复杂路况等环境验证,北京冬奥会期间保持稳定高效运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证明了亿华通氢燃料电池的成熟度,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坚持创新的亿华通。

一年来,来自各地的订单量直线攀升,亿华通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该公司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总功率为161520千瓦,同比增长175.73%,实现营业收入7.38亿元,同比增加17.28%。

后冬奥时代,更显著的变化是理念,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已深入人心。

“冬奥的示范带动作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等,都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史宏武说,目前,亿华通正积极布局产业链核心材料与零部件,已经构建起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涵盖原材料、双极板、MEA、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在内的纵向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并将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向氢能领域拓展布局。

此外,预见了氢能未来的广阔市场,亿华通在已有基础上研发了热电联供系统,将氢能通过燃料电池系统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电能可以并入电网也可以直接供电,热能可接入热力管网进行供热。热电综合效率达到90%以上,可提供75℃-90℃热水,在社区、居民楼、工厂、医院、数据中心等场景都可以使用,也可在海岛、荒漠、戈壁滩等电网未覆盖的地区运行。

“借助这项技术,不远的未来,氢能供电、氢能供暖将走进百姓生活,大幅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会显著降低成本。”史宏武说。

“目前我们年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1万台,但随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线规模也将逐步扩大。”史宏武表示,后冬奥时代,亿华通将紧抓良好发展机遇,争取在更多领域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新技术突破,努力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成果,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助力氢能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不只亿华通,近年来,张家口市围绕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车整车生产等加快氢能产业上下游全链条布局和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引进涉氢项目40项,完成投资38.4亿元。

“氢”装上阵,向绿而行。张家口市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制定建立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1+N”政策体系,陆续出台《氢能张家口建设规划(2019—2035年)》《张家口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先后培育和引进氢能领域企业19家,初步形成制加储氢设备制造、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氢能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根据规划,到2025年,张家口氢能及其相关产业累计产值将达200亿元。

2023-05-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8126.html 1 “氢”装上阵 向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