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专题

盐碱地长出“大草原”

沧州有片草原,跟259个故宫的大小差不多。河北新闻联播报道,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建设农业强省,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让“白色沙漠”上“风吹草低见牛羊”。

千万年里,海水在沧州沿海涨了退、退了涨,留下茫茫无垠的盐碱地。可这两年,不少奶企为储备奶源,却频频到这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的地方建牧场,伊利集团更是投资152亿元,在这里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乳制品加工基地项目,配套发展优质苜蓿30万亩。

伊利等奶企缘何钟情沧州?这就要说说被誉为“牧草之王”的苜蓿了。每亩优质高产苜蓿提供的蛋白质相当于2亩大豆,而且它还特别耐旱、耐盐碱,极为适合在盐碱地上耕种。牛羊吃了它,肉中的含盐量也会提高,肉质更鲜美紧实。

如今,沧州种植苜蓿大约有28万亩,让白花花的盐碱地长出绿色“大草原”,变身全国最大的农区牧草种植基地。其实,这苜蓿不光能养肥牛羊,根系还能“吃碱”“固氮”,让土壤在温和环境疗愈,种几年,盐碱地就能变良田。

河北现有盐碱地1000多万亩,都快顶上四分之一个北大荒了。要是它们都能改造成良田,种粮食、种牧草,种特色农产品,“沉睡”的土地都醒来了,粮食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记者 贺宏伟 贾宏博 吴苗苗)

2023-05-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8123.html 1 盐碱地长出“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