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代晴 崔上
受访者:
杨东进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民
郭 凯 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
刘玉锁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
“我正在地里拔着麦蒿,一抬头,总书记已经走到跟前了。”说起当天见到总书记的情形,沧州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民杨东进难掩心中的喜悦。
初夏时节,风吹麦浪,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田绿油油的,焕发勃勃生机。5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
“总书记特别亲切,问的也特别细:麦子的产量是多少?种一亩地的成本是多少、净收益又是多少?种地的年收入是多少?全家人的总收入能达到多少?”杨东进说。
一听总书记问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事儿,杨东进一一作答:“一亩地产量大约500斤,净收益二三百元,自己种着32亩地,加上打工收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能有9万元。”
“我感觉总书记特别关心农业。”杨东进说,“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更得加油干,多打粮、打好粮。我相信,今后我们的农业收入会越来越高,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地不断进行良种选育工作,40多年来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三个自主研发品种。
沧州旱碱麦种植面积共100.2万亩,其中黄骅旱碱麦种植面积61.8万亩,2022年,沧州市旱碱麦总产量22.37万吨。当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面花、面条等特色旱碱麦产品在京津冀市场广受好评。
“总书记肯定了我们旱碱麦的种植工作。接下来,我们要积极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大作物品种筛选、培育工作,提升旱碱麦的产量和盐碱地的产能。”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
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面积大约7600亩。目前以散户种植为主,有分散经营户709户、2600多人。
“总书记两次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可以看出粮食生产是总书记时时放在心上的大事。”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将带领全体村民进一步改造盐碱地,推广旱碱麦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带领大伙儿把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