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深度

种业振兴 培育现代农业中国芯

农民在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王滩镇水稻育秧基地劳作。新华社发

2月17日,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莎莎(左)在育苗棚内进行播种工作。2015年,张莎莎回到家乡,与爱人一同从事起了蔬菜育苗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 新华社发

3月17日,滦南县东黄坨镇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的社员在往育苗床上摆放红薯种薯。新华社发

2月16日,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小海北村农民将备好的小麦种子、肥料一起放进播种机。新华社发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并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中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机构,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其中,河北省12家企业榜上有名。

这仅仅是“种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种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近年来,有关“种业振兴”的话题成为国内“顶流”。我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其中,种业不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显而易见。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自给率较高、自主性较强,大田作物生产用种安全总体有保障。但我国玉米和大豆单产不到美国的60%,高附加值的蔬菜品种种子严重依赖进口。

中国种子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这种状况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不相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亟需从强化基础、培优企业、净化市场、前沿突破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种业振兴取得新成效。”

同时,该负责人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局部战争等因素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不确定性。在此变局中,我国国内也面临着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天气频发等挑战。在此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而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依靠种业,高层提出“种业振兴”正是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考量。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正是基于种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在确保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并且,在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对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出具体部署。同时,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自此,一场不见硝烟的“种业振兴”之战在全国打响。

种业发展提档加速

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战略部署,我国种业振兴领域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在今年4月1日开幕的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自《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以来,各方合力推进,种业振兴在2021年良好开局基础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伴随《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施行,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相继推出和实施——

加快摸清种质资源“家底”。近年来,我国在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精准鉴定、资源库建设、开发利用等四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

专家认为,要扎实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央地协同、科企合作资源鉴定机制,打牢育种资源基础。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扩展资源来源。

据悉,今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目前,相关部门正逐步开展普查数据核对归档、资源编目入库等工作,并将推动资源鉴定、登记、保存。

创新攻关引领新品种新技术突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在育种创新攻关上持续发力,引领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新突破。

2022年,我国全面启动十大主要粮食和畜禽育种攻关,促进大豆、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突破性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每次农业科技重大突破,都带来生产力的重大变革。”业内专家指出,我国生物育种的原创基础研究、前沿育种技术、重大新品种创制能力仍然存在短板。“必须把握机遇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扶优企业厚植“市场沃土”。“扶企业就是扶种业,企业振兴就是种业振兴”成为业内共识。

“在种业振兴五大行动里,企业扶优就是要让企业做大做强。”中国种子协会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农业农村部从3万余家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中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对外公布名单并给予政策扶持,进而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

同时,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方面,国家在司法层面予以保驾护航。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指导文件,部署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推出了品种DNA指纹公共平台和首批打假护权种子检验机构,撤销了国审品种233个和登记品种829个。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出台最新司法解释,2022年印发涉种刑事审判指导意见,连续三年发布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向业界传递了强烈信号。

在这场“种业振兴”之战中,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不甘人后,先后制定了《河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河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总体目标、工作抓手、推进载体和支持政策,并成立工作专班,整合项目、集中资金、充实力量、全力推进,为推动河北种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

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河北省在出台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完成种质资源普查,建立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清单,加强地方优质种源保护开发力度。推进特色作物育种联合攻关。支持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实施,强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制、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大力推广节水高产“马兰1号”小麦新品种。做好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工作。

同时,《意见》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加快推进奶业振兴。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要求,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支持政策。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开展渔业养殖资源调查,编制我省水产养殖滩涂规划,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加快建设现代海洋牧场。

当前,强而有力的政策措施,成为“种子振兴”提档加速的坚实基础。

把饭碗端得更稳

我国高度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是种质资源大国,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达52万份,仅次于美国的55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位,尤其主粮种子基本上都是“中国种”,水稻、小麦的育种水平、产量水平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

“要看到中国种业也存在短板,比如,玉米、大豆的单产相比于美国仍然较低,很多种质资源没有优势,大豆、玉米、高端蔬菜、糖料作物、肉类等种质还依靠国外。” 中国种子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种业的最突出问题是创新效率不够高,虽然种子品种数量很多,但缺乏最基础、最顶层、最原始的、像杂交水稻一样的创新品种。

“当前中国种业发展处于规模发展徘徊期、效益增长低谷期、社会投资缓慢期、突破发展瓶颈期、重组分化转型期、扩大开放考验期。” 中国种子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种子企业“小、散”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变,目前中国种子企业有6000多家,行业集中度不高,育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更多是低水平的重复,难以形成突破性品种。据统计,在中国6000多家种子企业之中,仅有不到100家具有研发能力。

“解决种业‘卡脖子’的问题并非朝夕之功,解决创新活力问题,就要建立起有利于高效创新的机制,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育种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依靠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鼓励企业投入,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对于阻滞种业振兴的“痛点”“堵点”,业内人士在发表见解的同时,也提出要从“种质资源、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技术攻关”等四方面着力加快“种业振兴”步伐。

种业振兴,要夯实种质资源这个育种的战略性基础。现今,我国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超过52万份,但完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可用于育种创新的只有1万多份,大部分种质资源成了“睡美人”。普查显示,我国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速度日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数目丧失比例较高。要全面查清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加快收集地方特色和濒危品种,多渠道拓宽种质资源来源,建立公平共享的惠益机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更多优异素材,切实把种质资源收集好、保存好、开发好、利用好。

种业振兴,要培育好种子企业这个发展的骨干力量。我国有近6400家持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有384家,仅占6%,种子企业市场销售额在全球占比仅10%。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必须培育出更多有分量的种子企业。要推进种业龙头企业扶优行动,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聚焦重点品种、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行业“领头雁”,稳住制育供种基本盘。

种业振兴,要抓好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创新。众所周知,育种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且耗费巨大的创新性行为,通常要引入排他性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创新。我国以植物新品种权为代表的种业创新成绩斐然,登记和授权新品种数连续多年位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前列。然而,我国现有植物新品种总体质量不高,模仿型、修饰性育种大行其道,同质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种业创新振兴不可能到位。要以实施新修订的种子法为重点,分作物分阶段稳步引进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行为,为种业振兴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种业振兴,要盯好育种前沿求突破这个关键。当前,国际育种已经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这使得生物育种创新研发更多停留在实验室科学研究探索层面,重要育种基因挖掘、重点品种储备等方面,与国际前沿差距不断拉大。种业要振兴,突破育种前沿技术是关键。要加强新一代自主可控的基因编辑工具研发应用,抓紧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通过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科研机制创新,做好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报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新华视点、中国农业农村网、河北日报、长城网等

2023-05-0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7381.html 1 种业振兴 培育现代农业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