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姬涛 周跃
一切以效益为中心。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长材事业部将激发职工岗位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效益的“助推器”,以创新课题为载体,广泛挖掘生产系统降本增效空间,努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创效能力,助推生产经营取得新突破。
一季度,长材事业部依托徐伟智能炼钢创新工作室,组织职工完成降低转炉炼钢辅料消耗、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等创新课题2项,累计创效430万元。
创新课题开出创效之“花”
“自新技术应用以来,煤气回收量稳定在120m3/t,改善效果十分显著。”3月27日,长材事业部创新课题推进会上,技术室技术员张垚汇报了课题近期运行成效。
长材事业部以降本增效为工作主线,依托徐伟智能炼钢创新工作室,大力开展创新课题攻关,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开拓创新,抓细节、算精账,积极参与立项、申报、实施项目课题,形成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创新氛围。
余热余能回收水平是衡量生产单位的一项重要技经指标,不仅关系产线效能的释放,更对经济效益起到直接影响。该部投产后,考虑到新设备的磨合期,继续沿用干法除尘技术,但该技术导致煤气回收量和热值极低,回收过程时间短,严重制约着公司煤气的收支平衡,影响着提产增效。针对此问题,张垚联合部内同事组建了攻关课题组,将如何实现余热余能回收水平的跃变列为“必答题”。
那段时间,课题组成员始终保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节奏,工作室内学习研究、生产线上观察测试,创新工作室成了他们的攻关“充电站”。经过近一个月的研究、调试,课题组找准问题切入点,通过处理系统响应速度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开发引入了PID控制技术,实现蒸发冷温度稳定、快速调节,使煤气热值能够稳定上升。为了解决煤气回收初期风机转速低,转炉回收煤气浪费的问题,他们建立煤气回收预提速和调节系统,使得煤气回收控制的精确性大幅度提升,单炉次煤气回收时长提高了15-25秒,煤气回收热值最高可达1524kcal,每月可以创造效益130万元。
凭借这项技术创新,张垚成为该部公认的技术“新星”,团队也荣获了公司优秀岗位创新成果。
双向奔赴共成长
4月3日20时,夜幕衬托下的长材事业部办公楼显得格外明亮。创新工作室内,三三两两的职工就创新课题进行着技术交流。在他们身后,一张张证书、一座座奖杯摆满了整面墙壁,见证着他们在创新路上的光荣足迹。
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徐伟介绍:“在创新课题的‘撬动’下,一方面,职工的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帮助自身更好地成长‘进阶’;另一方面,强劲的人才支撑反哺于公司经营效益持续提升,形成了职工与公司‘双向奔赴’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张宏博是长材事业部转炉作业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创新课题让他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我们通过转炉高拉碳试验、优化物料结构配比、提高冶炼效率和终点控制水平等措施,在保证产线顺行的情况下将炼钢辅料消耗一降再降,既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团队每一个人经历了锻炼,技术水平和协调能力得到长足进步。”张宏博说。由他牵头的创新课题成功应用后,使转炉终渣氧化镁含量降低至8%,降低轻烧消耗约1.5-2kg/t,轻烧白云石消耗量每月减少300吨,可节约原料成本13万元。
一季度,长材事业部依托徐伟智能炼钢创新工作室,组织职工参与并完成降低转炉炼钢辅料消耗、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等创新课题2项,累计创效430万元;近20名职工在攻关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技能提升,为他们由“工”到“匠”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经验。
点滴汇聚,涓流成河。品尝到创新硕果的职工们自发投入到创新攻关中,一批批降本增效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落实。下一步,该公司将持续聚焦精益管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以“小课题”掘出“大效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