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深度

让传统村落“活态传承”

穿过石头寨墙,漫步石板小路,抬头望去,一座座石头民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石屋、石墙、石门、石街……在太行山深处,英谈村静静地伫立在青山绿水间。

英谈村地处邢台市信都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寨之一,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的美称。2007年英谈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跨越600多年风雨,村落依然古韵如初。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日前,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开展第二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评审,对29个省份(含直辖市)申报的50多个县(市、区)进行打分。最终,共评出35个示范县。每个示范县两年试点期间可获得中央奖补资金6000万元支持,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相关项目建设。河北省蔚县、沙河市成功入选示范县名单,我国在探索传统村落长效保护利用机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活化利用”挖掘传统村落的自身价值

每一座传统村落都是一部承载厚重历史的典籍。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目前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

走进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部南横口村,视线所至,处处都是古陶瓷元素,道路两旁的各式陶瓷景观、一整面的黄金匣钵墙、各种陶瓷工作室以及陶瓷体验馆,让人深度了解这里悠久的陶瓷文化。白天游古村、品美食、赏民俗、制陶具,晚上赏陶瓷水镇灯火水景夜景,住陶瓷主题民宿,古村落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南横口村处在绵河、甘陶河交汇处西南丘陵上,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古村落是井陉县独特的资源,县域内现存千年以上传统村落73个,拥有中国传统村落4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是河北省传统村落第一大县。为更好保护古村落,井陉县政府先后出台《井陉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井陉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建筑抢救保护工程行动实施方案》《井陉县传统村落保护区保护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同时,建立历史建筑管理平台,对44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实施挂牌保护,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内的主要传统建筑设立标志,建立统一、规范的传统村落信息档案。

视野转向祖国西北,火焰山脚下峡谷腹地,走进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目之所及,生土结构的传统民居保留着古朴的韵味,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的居住条件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同步得到改善。

“对大部分传统村落而言,保护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把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和人们对自由审美的需求,添加到传统村落中。‘活化利用’传统民居、古建筑,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立足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说。

作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之一、拥有310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安徽黄山市,在全国首创“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探索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福建省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探索上网租养古厝、开展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在山西省,由村集体统一收回产权,再采用租赁等方式开展资金筹措,实施保护利用;河北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传承优秀燕赵农耕文脉,指导前五批206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完成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并挂牌保护,通过实施传统建筑修缮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一批濒危传统建筑得到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内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有了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等途径,一些原本老旧破损、群众无力修复的古民居有了保护和利用的新机会。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分六批将8000多个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这些年的保护工作是有成效的,传统村落急剧消失的趋势得到遏制。”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文化赋能”给传统村落注入发展力量

一砖一瓦述说历史,一石一木承载乡愁。传统村落被称为“民族的记忆”,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文化、建筑、艺术价值。传统村落生活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传统村落的主体与灵魂所在。

苍山脚下、洱海之畔,绿树红花竞相开放。在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青瓦白墙的璞真扎染博物馆内,一位位白族村民的手下,蓝白交织的白族扎染正在如花绽放。

在政策扶持下,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在博物馆开办白族扎染培训班,并向参训村民发放“技能学习补贴”。“让更多村民学扎染,是对这门手艺最好的保护。留住乡愁,不仅要留住青瓦白墙,也要让老村子的文脉‘活’起来。”段银开说。

千里之外,春意盎然,云雾缭绕。走在古色古香的古戏楼上,吼两嗓老调,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牡丹、古芍药远近闻名,赏花者络绎不绝;酿醋、做豆腐等各类文创体验丰富多彩……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有一个中国传统村落——金村,它枕山、环水、面屏,是滏阳河发源地之一。

金村在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早在明清时期,这里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村内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古民居200多处,村内的老宅古道,占了半个村庄,而且都保留着其古香古色的原始味道。为恢复古村特色,该村修缮古戏楼、古井等文化景观,将村内典型的冀南民居打造成为醋坊、豆腐坊、武馆等民俗作坊体验区,再现商贾风貌, 实现了从老村落向特色小镇的蝶变。围绕“溯滏水源头文化、赏古韵水街老宅、逛金字招牌作坊”的思路,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大国,乡土文化深厚,保存在传统村落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既是适应基于地域风土的文化,也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源、延续族群的方式。如何尊重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传统村落作为特定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重价值,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被重新发现、激活,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产业振兴”让传统村落富有烟火气

清晨,天刚蒙蒙亮,河北省井陉县霍家庄村“红薯哥”霍力军便早早起床,装上满满一车的红薯,一路向“天路山货大集”赶去;不远处的大梁江村,梁福庆家的土灶上,大锅菜正“咕嘟嘟”冒着热气;东南方向的栾家窑驿站内,年轻的“创客”赵磊正忙着打扫院落,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

同一个时间,不同的故事,因为一条路彼此串联在一起。

为了盘活全县古村落资源,加快当地经济发展,2016年,井陉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古村落片区旅游环路建设,通过公路将一个个传统村落串联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2019年,这条被当地人称为“太行天路”的旅游环路全线贯通。长达60.4公里的“天路”如飘带般穿行在太行崇山峻岭间,将沿途6个乡镇27个传统村落一一贯通,形成“一带三舍串九景”的格局。“天路”犹如“一江春水”,唤醒了沉睡在深山中的古村落,也盘活了井陉县的文旅资源。

传统村落保护,关键是振兴村里的产业。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说:“村子有产业支撑,有造血功能,村民回来有就业、能安居,传统村落才能真正‘活’起来。”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南部的龙潭村,依托文创产业,已经实现了从荒村“流人”到胜境“留人”的转身。

龙潭村地处偏远、群山环绕。伴随着城镇化浪潮,村民大多外出务工,1100多户籍人口仅剩100多人留守,50多栋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年久失修,不少只剩断壁残垣。

改变来自一场试验。2015年,屏南县开始探索文创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启动“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公益教学,“认领老宅、拯救老屋”,传承酒文化……随着龙潭村的复兴,许多在外的村民和大学生开始返乡创业,经营文创产业的外乡“新村民”陆续前来定居。

来自江西省吉安市的胡文亮是屏南县龙潭村引进的文创和专业设计人才。2020年5月,他投资60多万元翻新改造的兼具酒馆、民宿和陶艺等功能的文创空间正式开业。“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近800人次。

“评价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成效,可以用‘护住乡土、留住乡亲、记住乡愁’来衡量: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村民是否在村中安居乐业、传统文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副教授李华东说。

业兴了,村“活”了。“保护传统村落,更需要探索赋能村民这条路径。或建立平台,等待花开;或寻找资源,共同发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说,只有生活改善了,收入提高了,就业解决了,才能留住乡亲、吸引“新村民”,最终形成保护内生动力和文化自觉。

(本报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中国新闻网、长城网等)

本版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2023-04-27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6905.html 1 让传统村落“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