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慧英 通讯员 刘莉 刘柯旋
春分时节,走进保定市徐水区椿木峪村文化广场,村民们忙着浇灌花苗,安装路灯,整修花径慢道。“这面坡新栽8000棵月季,三季赏花,秋天山上摘果,增绿生金,人气一定会更旺。”椿木峪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朝给记者描绘山乡美好图景。
椿木峪是一个380多人的移民小村,西靠太行山脉,东临瀑河水库。近年来,村里借力国家扶持政策,发展养殖、林果等特色产业,翻修连接村外的公路,整治村容村貌。“环境好了,还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群众有了新追求。
2022年上半年,徐水区水利局移民办在村旁矮山上修建登山步道、观景平台,安装健身器材和宣传展板,用来宣传党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广场建成后,附近百姓相聚这里休闲健身,周边游客前来直播打卡,偏僻的山村时常乐声回荡。
椿木峪是徐水区移民村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徐水区水利局局长张江介绍,当年因修建瀑河水库,附近9个村整体搬迁,移民1.1万人,涉及村庄158个。2006年以来,该区认真落实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用好扶持资金,加快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仅2022年就完成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绿化亮化、公共服务等项目30多个。同时,该区带领移民群众发展家庭手工业和种植养殖项目,拓宽致富路子,大伙儿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富百姓也要强集体。徐水区因村制宜,不断提高移民扶持的精准度,推进群众文化和集体经济项目落地,先后在太和庄、椿木峪、屯里等移民村建设文化广场、水上游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新乡村、向阳村、解村投资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6座,交由村集体对外转租,种植草莓、樱桃等高效作物,增加集体收入。
为持久增蓄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徐水区向椿木峪等重点移民村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建强村“两委”班子,开展农技培训,提高党员带富能力和群众科技素质,共建共享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文化丰富的幸福新村。
民富村美,人心思归。近年来,众多在外打工创业的村民纷纷返乡,开设农家乐、采摘园,领办家庭农场。去年,在北京做水果生意的新乡村村民舒东福毅然回乡,瞄准村内移民扶持项目,租下5座温室大棚,种植水果、蔬菜,带动乡亲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