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6版:区域保定

产业升级转移阔步前行

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田永清 摄

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调试手术机器人。

本报讯(记者李慧英)2月21日,保定市2023年第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北京肿瘤医院保定医院等一批承接京津产业的项目火热开建;2月15日,保定高新区招商引资推介会在北京召开,吸引8个北京项目签约落户……伴着早春的脚步,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第9个年头,从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加快构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激发出保定大地的勃勃生机。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保定的产业升级转移早已阔步前行。

走进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其自主创新的氢能轨道列车即将正式下线,这是全国首列中运量智能氢能列车,是北京创新、保定创造的又一典范。

“随着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项目竣工并通过验收,标志着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中国农业大学模式动物重大设施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树川介绍,项目预计明年投入试运行。

在一个又一个疏解与承接的实践中,北京“轻盈”了,保定发展更有活力了。截至2022年底,央企在保子公司已达225家,保定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达707项,总投资6833亿元。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不仅要把北京企业搬到保定,更重要的是培育本地“金种子”企业,做好北京研发、保定转化、服务首都、联动雄安等工作,着力构筑具有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2015年,北京中关村在京外设立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8年来,从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到量子成像技术,再到脑血管手术机器人,该中心已吸引330家企业入驻,其中京津企业78家,落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0余项,园区企业共拥有知识产权数量1000余件。截至目前,央企在保定设立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18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平台共承接京津项目164个,完成投资413亿元;全市与京津技术交易达480项,成交总额达99亿元。

2021年,保定在全省率先推出“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北京、天津等各专业协会来保发布科技成果,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创新发展新模式。目前,该市已发布108个“揭榜挂帅”项目榜单。

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是制度保障。河北政务服务网搭建京津冀一网通办专区,京津冀跨域通办平台建设完成,保定12345热线各平台累计受理群众咨询企业政策问题480件次,实现有问必答、精准解答、解决到位。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加速壮大,9年来,保定已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风光氢储输”五大产业核心聚集区,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3-02-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3124.html 1 产业升级转移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