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云霞
春色满园关不住,无边光景一时新。2月23日,“中国普通话·承德好声音”承德推介会在京举行。来自相关部委及国内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相关院校等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普通话发展大业,共谋普通话应用产业发展大计,共建中国式现代化普通话应用承德场景大局。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作为普通话的故乡,承德独有的语音魅力成为其普通话应用及呼叫服务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承德市发挥标准普通话优势,加快建设“承德呼叫、服务全国”的普通话应用产业发展新高地,全面叫响“京北声谷”品牌。
承德呼叫,服务全国。新产业激荡发展新动能,一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声谷”城市正在崛起。
“感谢家乡赐予我普通话。”在“中国普通话·承德好声音”承德推介会上,网名“守山大叔”的承德农民于新伟张嘴便是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2020年初,于新伟靠着一条在自家鸡舍前朗诵的《再别康桥》出圈,短视频的播放量瞬间接近千万,大批网友点赞关注。“守山大叔”的走红,也让承德成为了“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在承德无论城市乡村,人人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据悉,承德的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超过九成,在全国遥遥领先。
金色名片:“普通话之乡”
早在2019年,教育部授予滦平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滦平县成为全国首批60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之一,“普通话之乡”因此闻名。
普通话俨然成为了承德的一张金色名片,让人不禁发问,为什么是滦平?为什么是承德?
历史上,承德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缓冲区,常年人烟稀少。600多年前,明朝建立政权后,为便于对抗蒙古,明成祖将长城以北的承德原住民全部移民到长城以内,也就是如今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北京等地,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了无人居住的军事隔离区。从此以后,承德滦平一带出现长达200多年的历史断层,其自身故有的方言传承消失殆尽,这也为清代“北京官话”的进入,提供了土壤。
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廷鼓励满人学习满语汉语,至康熙末年,“闾巷则满汉皆用汉语”。清朝雍正年间,确定北京官话为官方用语,到清末民初,北京官话已成为全国流通最广的语言。
“北京官话是普通话的前身,而北京官话并不局限北京城,当时滦平和承德市区一样,位于热河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清代皇帝往来驻跸和避暑围猎的重要区域。滦平整片区域一度为内务府直管,这样浓厚的皇家文化氛围,为正宗北京官话的落地生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也造就了滦平独特的语言文化,而且至今未受到其他语言的干扰,这也让正宗北京官话的语言文化环境在滦平得到了充分保留。”滦平县委网信办主任邓秀军说。
1953年,我国组织专家到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巴克什营、火斗山等3地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经调查发现,当地方言语速适中、字正腔圆、直接清晰,易于学习推广。
2012年,国家语委授予滦平县全国“普通话体验区”称号。
2022年,承德市荣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称号。
探索、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语言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与文化沟通的重要纽带,语言服务行业市场则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如何将普通话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承德一直在探索、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滦平县连续10年举办全国推普周活动,被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普通话体验区”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合作设立“留学生普通话实习基地”“普通话体验基地”“普通话教学基地”,在交流交融中不断探索传播普通话文化、壮大普通话产业。
“通过打造普通话推广、体验、培训、研学和劳动实践基地,已有3万余名农民通过参加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就业门路。我们先后接待国外各类专家、留学生5万余人次,‘学好普通话、就到滦平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滦平县普通话推广中心主任计学勇说。
庞大的普通话人群,普通话之乡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呼叫中心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正由一线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二、三线城市转移,为承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手握“承德好声音”金色名片,承德,再一次站在了产业发展的风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