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长城论坛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意蕴

□王伯元 刘一博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立足“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着力绘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阐述,以依靠人民并满足人民真实需要为根本立场,坚持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成果享用主体是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实现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以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指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立足“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着力绘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图景。

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把握共同富裕的理想文脉。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决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而在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积累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私欲,而是所有人的富裕。此外,共同富裕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理想追求,如管子就曾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裕民养民思想,反映出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皆对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社会形态的向往与憧憬,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同构成了共同富裕亘古不变的理想文脉与文化沃土。

二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把握共同富裕的时代要义。邓小平同志曾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涵,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立足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共同富裕”作出重要论述,建构完善了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中不断丰富和延展共同富裕理念的基本内涵,并将共同富裕理念作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向指南,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作为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体现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现代化维度的集中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有力回击,是中国共产党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判断标准的“四个要看”和“四个更要看”重要论断的深刻诠释。作为一种国家政治运行规则的民主,不能仅仅体现在政治运行的制约与平衡,不应是理论层面的“应然”权利,更不能沦为资本博弈的工具,其应该是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民主局面的现实体现。

依靠人民的力量,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超越西式民主的有效途径。恩格斯曾指出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实现了工人阶级对国家机器的掌握和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器的监督,有效防止了国家机器从“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完善广泛全面、衔接有效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构建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的益处,真正实现对西式民主的扬弃与超越。

以“两个文明”协调的现代化作为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要求物质文明的富裕,还要求人民在精神世界的丰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构想的重要维度。资本主义社会只是让人民群众在政治权利上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但是这种“平等”又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呈现出“背反”,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某一特殊阶级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治地位的占有,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占有和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终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厚植文化自信之基,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民族维度要求坚持中华民族尊严与独立,坚定文化自信,超越一切形态的西方中心主义。科学维度要求用科学理论指导的,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培根铸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阵地的统领作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大众维度则要求用先进文化掌握群众,发扬人民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两个文明”相协调,让精神文明的繁荣助推物质文明的进一步丰富,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真正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问题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要命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维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的互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指向的是人与人自身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史观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必经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迈入以控碳降碳为重点的新阶段,亟需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创新生态保护的理念和方式,实现环境问题一体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发力,持续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资源运用的节约集约化,加强不同治理环节的有机衔接和整合,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保驾护航。

(王伯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一博: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3-02-17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2469.html 1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