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乃诗
“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和治理范式。共享发展是包括生态共享在内的全面共享,生态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生态共享是指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为全体人民共同承担、共同拥有和共同享用。
在建构生态共享的发展机制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环境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构建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配合、公众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
生态共享关涉到共建问题,又关联到共享命题。实现生态共享,需要以公平正义理念引导全民参与生态共享、以整体建设全面保障生态共享、以人际合力的激发推进生态共建共享、以制度体系的完善渐进推动生态共享。
构建生态共享的理念认同机制
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培育新型生态共享意识。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要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培育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自信与自觉,为推进生态共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加强环境宣传与教育,针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不同特征和不同层次分类施策,提高各主体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水平,提高各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和行动意愿,提升各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性。
构建生态共享的制度保障机制
持续完善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生态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要顺利推进生态共享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作保障。环境治理制度的制定应当以主体关系符合和谐、制衡、稳定、公平、效率为基础,通过治理目标的明确,理顺主体间关系,形成责任约束。环境治理制度的设计应当同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全局性和累积性契合,针对各类环境治理主体,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
构建生态共享的协同治理机制
环境治理是实现生态共享的重要任务、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新时代提高环境治理质量的策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与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人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二是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协同治理与综合治理。三是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从源头上保障土壤安全,为维护食品安全提供基本条件。四是持续治理农村农业环境污染。强化乡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五是提高环境综合治理与系统治理能力,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促进环境治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构建生态共享的利益协调机制
维护公民的环境权是构建生态共享利益协调机制的有效途径。环境权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性权利,是促使生态文明由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变为广大民众普遍的环保意识和广泛的环保行动最为切实有效的制度工具。维护公民环境权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从法律的角度看,确保环境质量的良好,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确认环境权,赋予公民同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的法律武器。
共建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人人拥有平等的环境权益,让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是为公众提供饮用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本环境民生服务;二是为公众提供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等基本环境信息服务;三是为公众提供污染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的基本环境安全服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建立健全生态共享的监督机制
构建多元的生态共建共治的监督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监督监管手段,包括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媒体等多种监督监管手段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成果共享的监督机制。政府的监督体现在事前制定政策、事中监督执行、事后评估总结。政府的生态环境监管应吸收应用全社会的创新成果,开发预警化、信息化和便携化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体系,并促进其他主体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
建立生态共建共享大数据中心,形成生态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整合全省生态环保、社会经济等信息数据,搭建全覆盖、全过程、全系统的河北省生态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生态共建共享大数据中心,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的常态化监测、评估、动态维护奠定基础,为跨区域生态补偿提供技术支持。数据库建设应在统计信息、部门数据公报等基础上,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更新时间。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形成生态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提升生态治理效率,实现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测、协同治理与智能治理。
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生态共享的社会行动机制
消费模式的生态化、绿色化是推进生态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了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需要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在全社会“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倡导和推广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全民参与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中根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使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成为人的自觉行动。
(本文系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科研课题:“河北省生态共享发展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