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佃永
这边,塑料大棚抵抗着外面的冰寒,长出一片不可思议的翠绿;那里,新鲜的草莓已经远赴北京和崇礼,摆上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餐桌,把鲜香满溢。
草莓个大、圆润、晶莹、殷红,品相绝佳:酸甜、鲜嫩、芳香,味道纯正。这些优质草莓,产自塞外坝上的河北尚义。把它培养成出类拔萃果品的,是李伟斌。
一
尚义,1400多米的海拔和北纬44度的气候,让这里的天气更冷、风更大、大地更干旱,对农作物极度挑剔、苛刻。每一粒种子进入土地,都可能经历发芽时被冻死、分蘖时被旱死、收获时被刮跑的威胁。这里有26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耕地达110多万亩,但适合种植的只有莜麦、山药、杂粮等少数品种,且因寒与旱产量低下。偌大之域,能够看得见生长的贫瘠;一年之中,更长时间都沉睡于冰封。20万尚义人,在风寒叠加中生活在沉甸甸的贫困之中。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年又一年。
因为草莓,北京人李伟斌与尚义扯上了瓜葛,而且,用草莓这种娇嫩的东西,叫醒了尚义硬邦邦的大地。
2017年,昌平区代表北京市实施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与尚义结对,李伟斌的万德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指定为承办企业。在万德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众多的产业中,草莓产业是重中之重。
到尚义之前,李伟斌做了很多功课,惊奇地发现,尚义的半高冷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病虫害干扰少等特点,都是种植草莓的良好条件。
在与尚义开展对接的时候,李伟斌用更多的时间到地头查看,到农业、气象、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遇见尚义,便注定了李伟斌为草莓产业呕心沥血,也注定了这片土地的沸腾。
对李伟斌而言,这可能只是一个新增的种植基地,但对于尚义,却是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
几乎没有人知道,寒冷的塞外坝上,能够种植草莓,它那么娇嫩,凭什么抵挡漫天的风寒!
李伟斌带着人员到尚义筹建草莓园的时候,看到的大多是人们疑惑的眼光——有史以来,尚义的土地上,只种植莜麦、山药、胡麻等抗旱抗寒作物。更何况,草莓园的建设,临近冬天。坝上的冬天,寒冷得令人害怕。
二
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塞外坝上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对于没有坝上生活体验的他而言,这不啻冒险。
万德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昌平的知名企业,草莓苗繁育和鲜果生产全国知名。凭着优质高效的服务和经营,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
换句话说,李伟斌并不是因为缺钱才来塞外淘金。他没有在北京安享晚年而是投身塞外,只想生产出最好的草莓,用这个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奋斗的价值,体现履行国家战略的责任。
在人们将信将疑的目光中,李伟斌已经在首期规划的500亩土地上甩开膀子。
坝上的冬天是以一种无情的方式降临的。而几乎与冬天一同开始,铲车开进了园区开始整地。这里不比北京,场地上搭成的帆布帐篷和生着的炉火,在凛冽的寒风面前,毫无抵挡能力,里边只能避风,却难以御寒。况且,他不能一直待在帐篷里,随时都要提醒铲车司机,哪些地方需要挖下去,哪些地方又需要垫起来。忙活上一天,既缺水又吃不合适,晚上回到住处,他的身上尤其是肚子里特别难受。
园区建设内容很多,整地、修路、引水、通电、扎大棚,越是往后,天气越冷。最冷的时候,气温达到-30℃,钢筋工戴着厚厚的棉手套,也得不时跑进帐篷到炉火上暖暖冻得发僵的手。李伟斌跟大家一起干活儿,真切地感到了坝上的冷,那是一种直入骨髓的残酷。这种环境让他认识到,尚义人在这样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又没有可以依赖的好产业,怎么能不贫困呢?
他越发希望,草莓种植能够带给尚义巨变。
第一批草莓苗从昌平运来,在草莓园区的大棚里安家。那时,恰是尚义开始进入最冷的时候。大棚里尽管生着炉火抵御外面刺骨的寒风,但人们依然担忧那些弱小的生命,毕竟,那风寒,可是漫天漫地的。“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只要塑料大棚有一处被风撕破,里边的草莓都难逃厄运。同时,更担心这个倔强的老头,万一草莓种植失败了,他是否承受得了那么多艰辛的付出。
李伟斌却没有丝毫怯意,对于人们的担忧,他只报以感激地一笑。凭他多年种植草莓的经验,加上技术人员给出的试验结论,他的心里充满了自信。
有史以来,尚义的种植活动都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之后的五月中旬,九月底早临的寒霜就会给大地点了睡穴。李伟斌在一年中最冷的一月种植,真是闻所未闻。人们不禁认为,这个人疯了。
很少有人想到,这个人的倔强,是对坝上传统种植的颠覆。更少有人想到,这样的颠覆对于老百姓有着怎样的意义。
三
严寒中看植物,更能体会生命的顽强。
用暖棚方式种植的草莓苗,一点也没有嫌弃尚义的水土。只几天,便像模像样地站在大棚里,弱小的绿,在外面铺天盖地寒风的挤压中,显得势单力薄,却格外夺目。它们似乎知道,仅仅一层塑料之隔,外边的世界是怎样的严寒;它们不顾一切地生长,长出真叶,现出花蕾,结出了果实,在白茫茫的大地上绽出了一片绚烂的彤红。
那些日子,李伟斌像一位等待迎接新生儿的父亲,每天蹲在大棚里,看看这里的真叶,摸摸那株苗上的花蕾,心里计算着草莓成熟的日子。他更担心,夜里突然尖锐的大风会把大棚撕开一个口子。所幸那些大棚扎得很结实。在园区内工作的贫困户们,已经不再用疑惑的眼光看那些幼苗,它们的生长状态让他们心疼且欣慰,每个人都心怀感激而工作,像是照顾自家孩子那样,呵护着那些草莓苗。他们知道,这些小小的草莓,不仅关系着他们目前的生活,更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未来。
天助尚义。春节来临的时候,草莓熟了,圆润,晶莹。李伟斌迫不及待摘下几个尝尝,心花怒放:草莓酸甜可口,鲜嫩多汁,果然如他所期望的那样。
种植成功。尚义这块贫瘠的土地,竟然是草莓种植理想的地方。
北京一些超市的采购人员看到这样的草莓,一致的回复是,供多少要多少。
这时候,李伟斌又把种植夏季草莓的任务交给技术人员。尚义夏季的气温一般都在30℃以内,冬天尚能在寒风中种植,夏季种植更不会有问题。技术组几乎没有费多少功夫,就培育成了可供夏季种植的草莓。
尚义的种植史上,逆天一般,有了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的作物。李伟斌和他的技术团队,在尚义开发出6到11月种植的夏季草莓和11月到来年7月种植的冬季草莓。从一年一季种植到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成了尚义县种植史上的历史性颠覆。
人们眼里、心里曾经一直看到的和以为的这片没有希望的大地,从此被叫醒。而撼动整片沉睡大地的,是草莓这种娇嫩的东西。
这块大地,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冰寒中苍葱翠绿,在料峭中姹紫嫣红。
四
闫振军、陈润海、程美云等曾经的贫困户都是草莓园里第一批员工,他们世代都是农民,既有力气又珍惜土地。但多少年过去,他们把使不完的力气砸进土地,家里的生活依然没有多大改变,日子过得艰难。种莜麦、山药,辛苦一年,每亩的收获不过400块钱左右。现在在草莓园务工,每天的收入能达到100块钱,加班的时候还另有补助,这都是从没有过的好事。
程美云起初也不太相信这里能够种出草莓,但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认真工作。她的心里,总在为李伟斌担心,万一种植失败,那得赔多少钱啊!所以,她每天都带着一种落下亏欠的心理,认真听技术人员培训,努力做好经手的各项工作,以弥补对李伟斌的担忧。而在不知不觉中,她已学会了草莓种苗繁育与栽培、大棚维护与管理、鲜果采摘与打包等各项技术。而且,每个月4000多块钱的收入,让她感到特别满足:“守家在地的,每天最少100块钱的工钱,原来想都不敢想。”从相貌看,她已不是如花似玉的年华,但笑容却像花一样灿烂。她打心眼里佩服李伟斌,“他挣多少钱不说,能够给我们找出一条挣钱的路子,我们都该感激他。”
陈润海和闫振军都是60岁出头的人了,到外面打工已经没有年龄优势,种地又种不出新花样和好收成,生活过得憋屈,腰身也挺不起来。园区里每天100多块钱的收入,让他们的腰杆挺了起来,有了大老爷们儿的样子。
园区建在红土梁村,村里有20多人被安置在园区务工,每人每年下来,收入都不少于两万块。
被叫醒的,又岂止是土地!一批贫困人口在万德园举办的培训中开了窍,掌握了草莓种植技术。很快,他们就可以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让这样的翠绿与火红蔓延成遍野,带给坝上一份特有的“红红火火”和“甜甜蜜蜜”。
尚义,不只有风沙干旱、寒冷荒凉,更有了清新碧绿、姹紫嫣红。从此,这片塞外大地,有了全新的生命。
五
名声在外的尚义草莓,让李伟斌感到欣慰。
2021年,万德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因为东西部协作的突出成绩,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的表彰。
李伟斌心中更大的愿望,是让他所钟爱的草莓惠及更多的人们,让尚义的草莓成为老百姓种植的主导产业,收入的重要保障。
那天,突然传来的好消息如石破天惊,让他彻夜无眠。他所培育生产的草莓,被指定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专供果品,他的小草莓,要走上世界大舞台。
整个草莓园都沸腾了,整个尚义都沸腾了。原来人们心里以为遥不可及的冬奥会,因为草莓变得近在咫尺,并融入了尚义元素。
李伟斌给全体员工开了一次大会,对采摘、分拣、包装、运输等问题进行了严格明确,尽管他知道,园区生产的草莓,几乎每一颗都是精品,但他更知道,这些草莓,代表着中国质量,每一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从采摘到装车,其中每一个环节,他都紧紧盯着,不敢有丝毫闪失。
尚义草莓走上北京冬奥会餐桌,呼啦啦引来无数国内外媒体,一时间,李伟斌和尚义草莓被争相报道,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国尚义,那个一向不怎么知名的地方,却生长着特别好吃的草莓。
这为草莓展示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市场,也关联出一个更大的希望。
李伟斌是自豪的,从他入驻尚义开始从事草莓种植至今,尚义县陆续建成草莓育苗和生产大棚528个,总面积近千亩,年产商品苗2000多万株、原种苗200多万株,产鲜果约1500吨。草莓种植辐射5个乡镇1000多农户,全县草莓产业走上了一条集种苗繁育、鲜果生产、冷链物流、产品加工、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之路。优质的草莓,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出,走向全国。草莓种植的成功,让这一方水土不再因寒冷而坚硬,也让这一方百姓不再因贫困而卑微。
与其说,李伟斌把草莓种出了名堂,不如说,他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草莓走上冬奥会餐桌,是李伟斌的荣誉,造福的却是尚义的百姓。
李伟斌更希望的是,这种晶莹剔透的果品,能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更加美好的富裕……
(作品刊载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