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区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壮大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文化品牌影响力逐渐提升,文旅融合发展迸发活力,形成了具有丰润特色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本报讯(通讯员张辉 杨涛 记者杨雨熹)近年来,丰润区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壮大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形成了具有丰润特色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建设“唐山城市副中心”提供强大精神文化力量。
以文润城
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丰润区很多市民选择打卡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在文化“慢生活”中享受幸福时光、感受岁月静好。近年来,丰润区不断加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让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日益完善,服务网络遍布城乡。
丰润区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通过补齐短板,实现了2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达到省三级站标准。全区建成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40个,覆盖率100%。“丰润皮影”培训基地和传习体验馆、棋子烧饼非遗体验工坊、沙流河村文史馆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和特色文化场馆纷纷涌现。
以文惠民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来社区参加一场歌咏比赛、去公园看一场文艺演出、到家门口观一场露天电影……行走于丰润城乡街头,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文化对群众生活的滋养浸润。
多年来,丰润区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组织“文艺轻骑兵”进乡村、进社区、进厂企、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文化创作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和终端不断延伸。“戏曲进乡村”是丰润区评剧团惠民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政府买单、百姓听戏”的方式,将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每年由区政府出资100万元购买送戏下乡惠民演出200场,已经延续多年。打造“丰润大舞台”,每年举办“浭阳之夏”彩色周末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了丰润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民俗和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姿,挖掘整理了5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送福送春联、广场舞展演、秧歌展演、新春评剧演出周、“闹元宵、猜灯谜”、非遗展演等系列大型活动和宣传文艺演出等,深受群众欢迎,文化品牌影响力逐渐提升。
以文化人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丰润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用正能量充沛、主旋律昂扬的文艺精品力作凝聚奋进力量。
传承发展评剧文化,创排评剧《小英雄雨来》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文艺振兴奖”;评剧《赶考》在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中荣获优秀剧目奖;评剧《我的嫂子我的娘》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奖励,被定为评剧艺术节的首演项目。电视剧《平安是福》《长城红》登陆荧屏。出版发行《红楼五百问》《浭水长流》等优秀作品。高杰、陈树青、孙晓明等一批优秀艺术家脱颖而出。歌曲《五彩大地》、音乐作品《课本里的小红花》、皮影剧《浴火重生》、戏曲作品《爱的责任》等一批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广受好评。
以文兴业
文旅融合发展迸发活力
丰润区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两红一绿”文化旅游资源,锚定“文旅新城”建设目标,打造文旅融合新光景、新气象,让“诗”和“远方”携手前行。
文化铸魂,山水成韵。以曹雪芹祖籍文化为原点,以红学文化为支撑,曹雪芹文化园实现城市与公园互渗、文化与景观互融,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红学文化展示平台。传承红色基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潘家峪打造“双提升样板”。腰带山、还乡河、邱庄水库山水叠韵,将打造贯通全境的城市主轴和景观长廊。西那母生态旅游度假特色小镇、天宫寺塔文化商业街区、祥通融成中医药产业园等文旅项目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