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新年伊始,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农村调研,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向,感受“土特产”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部署,强调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或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是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成品牌的产品。
初步统计,到2021年底,我国杂粮杂豆、果蔬茶菌等特色种植基地面积达12.05亿亩,年度生产特色农产品13.85亿吨,养殖特色牲畜669.52万头,生产特色水产品2470万吨,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做好“土特产”文章,关系到推动建设农业强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在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必将助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立足乡土优势资源——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做好“土”字文章,各地要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临近春节,山东省沂蒙山区里的沂水县吴家楼子村里,村支部书记吴照京正带领“沂蒙小棉袄裁缝队”的老妈妈们忙着手里的针线活。
吴照京说,村里的老妈妈们用沂蒙小棉袄缝制技艺,制作了兔毛装饰的唐装,很受市场欢迎。
今天,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的背后,是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因地制宜找准路子——
“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做好“特”字文章,重在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山东省无棣县柳堡镇赵王村是远近闻名的金丝小枣种植村。临近春节之际,村里新建成的广场上,一片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枣农们变身合作社“股东”,收到了首笔分红款。
省派无棣县柳堡镇赵王村第一书记王伟说,村里借助金丝小枣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用,在胜利油田消费扶贫平台的推广下,全村所有小枣销售一空,共计分红收入近10万元,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丰收。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当前,从全国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还比较低等诸多挑战。
做好“特”字文章, 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在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特色产业的同时,关键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向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春节临近,苹果市场日益火热。在陕西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商户们忙着将苹果分拣、打包、发货,销往全国各地。
不断壮大的苹果产业,吸引更完善的包装加工、农资配送、仓储物流等二三产业集聚。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三产加速融合,带来强大的聚合效益,“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已超680亿元。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优势资源振兴乡村产业,长远看势必要走产业融合、延链补链的集合发展之路。
做好“产”字文章,就要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下功夫。
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无疑会让越来越多“土特产”金字招牌走出深山,走向祖国各地,进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记者韩洁、于文静、侯雪静、高敬、严赋憬)
(据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