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衡水市把产业调整作为乡村振兴新引擎,继续发展壮大设施农业,丰富农产品种类,以特色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基石”,走出一条高产高效发展之路,助推乡村振兴,棚室种植、养殖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本报讯(记者邢梅智 通讯员褚凤娜)初冬时节,走进衡水市广大农村地区,一个个现代化温室大棚成片相连,错落有致,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衡水市紧紧围绕“抓产业、调结构、促发展”的思路,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大棚养殖,棚室种植、养殖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春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这是普通农民一年的生活写照,而对于棚室种植、养殖户们来说,一年四季都是农忙时节。
在桃城区邓庄镇北苏闸村大山农业专业合作社,走进种植户苏秀娟的生态大棚,温暖的棚室里一片翠绿,西红柿苗生长旺盛,枝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一片生机盎然。棚室主人苏秀娟一边查看苗情,一边为正处于生长期的西红柿整枝打叉、缠蔓。而另一个棚室里,苏秀娟的爱人安广申正在平整土地,为下一茬西红柿的种植做准备。
苏秀娟夫妇是北苏闸村较早种植棚菜的农户,已和蔬菜大棚打了近30年的交道。2018年,他们与河北千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村里的棚菜种植户组织起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大山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绿色蔬菜。合作社共建有60余个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20余个品种,年平均生产农产品30余万吨。“咱的蔬菜,施的是有机肥,使用的是雄蜂授粉,还用量子设备代替了化学农药,不仅保证食品安全,物理种植方式还保留了蔬菜最原始的味道,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一边干活,苏秀娟一边跟记者念叨:“再过一个多月,大棚里的茄子、黄瓜、茼蒿等蔬菜就陆续上市了,正好能赶在春节时送到大家的餐桌上。”科技种植带来了“致富果”,苏秀娟满脸幸福,感觉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冀州区周村镇东高村,衡水市硕鑫食用菌合作社的大棚内,菇床整齐排列,棚温适宜,一朵朵伞盖银白、饱满圆润的蘑菇悄悄“探”出头来,东一簇、西一丛,长势十分喜人。工人们采摘、分拣、包装,忙得不亦乐乎,这些蘑菇将销往北京、天津等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食用菌作为公认的健康食品,市场销路一直很好。”合作社负责人姚志起告诉记者,他从2015年开始种植蘑菇大棚,之后,逐渐将周边的种植大户组织起来,并成立了衡水市硕鑫食用菌合作社。“蘑菇产量高,效益好。今年,从10月份开始上市,自己根本忙不过来,雇着附近村里10多个人。”姚志起说,今年受疫情影响,蘑菇销量略受影响,冀州区相关部门为他联系了吉美超市等企业,帮忙解决了部分销路问题。俗话说:“人勤春来早”,姚志起相信,只要大家不辞辛苦、科学种植,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蘑菇产业会越来越好。
枣强县枣强镇京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白色大棚里,一方方养殖池中,一尾尾鲟鱼悠闲地游弋徘徊。工人们正拎着大水桶,一勺一勺地往鱼池里抛洒鱼食,待鱼儿吃饱后,开始排水、排污,清理鱼池。凭借对鲟鱼生活习性的了如指掌,京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出的鲟鱼个个都是高品质。
“鲟鱼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鲟鱼软骨中含有30%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硫酸软骨素’,鲟鱼肝富含抗疲劳、增强体力的‘角鲨烯’,市场需求量较大。”基地负责人宋洪良向记者介绍。
2012年,在枣强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宋洪良建设了枣强县京宏鲟鱼养殖基地,主要养殖鲤鱼、草鱼、加州鲈、南美白对虾、鲢鳙等品种。2014年,宋洪良斥资800万元,注册成立枣强县京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在他的带动下,枣强镇很多农户都搞起了水产养殖。宋洪良以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带动周边8个村60户近350人致富增收,鲟鱼养殖基地成为枣强县渔业产业一张亮丽的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衡水市把产业调整作为乡村振兴新引擎,继续发展壮大设施农业,丰富农产品种类,以特色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基石”,走出一条高产高效发展之路,助推乡村振兴。
在这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大棚里,衡水市广大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