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慧英 通讯员 张岩
近日,保定古城西大街保护更新利用成果展示暨开街测试仪式举行,“直隶第一街”开始迎接期待已久的市民和宾朋;街内一处处历史建筑那浓浓的沧桑味道与古朴风情立刻把我们带入历史昨天
坡顶灰墙、“清风民韵”建筑风格的壁柱、半圆拱顶门窗,保存完好的传统砖雕工艺,“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11月11日晚,保定古城西大街保护更新利用成果展示暨开街测试仪式举行,“直隶第一街”开始迎接期待已久的市民和宾朋。
11月18日,记者走进西大街,街内一处处历史建筑那浓浓的沧桑味道与古朴风情立刻把我们带入历史昨天。
从牌楼处下车,记者一路向东,看着一处处“老字号”,欣赏每一栋建筑的独特风格,端详每一处片瓦与门窗,很多按捺不住憧憬抢着来此打卡的市民不由赞叹:“太美了!真的太美了!”
书有“西大街”三字的牌楼古朴典雅,背面的“瞻岳”二字,曾是明代地方志中古城保定西城门的雅称,据称有“西向瞻望北岳恒山”之意。记者不是第一次来到西大街了。约8年前,初到西大街,就被这里的中西合璧建筑所吸引。不到一公里的这条古街,究竟流淌着怎样的历史?又有怎样的文化,被后人冠以“直隶第一街”的美名呢?
西大街位于保定市中心,东西长约846米。建于宋、成于元、兴于明、清,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好,整体具有明、清、民国时期风貌特色,以文化商业建筑为主,兼有衙署、学府、祠堂、水社、金融、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曾有第一楼、万宝堂、乐仁堂、中华书局、稻香村、槐茂酱园等知名老字号,被誉为“直隶第一街”和“北方名街”,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标志和表征,更是一座古城的时代印记。
步入西大街,没多远,记者被一座别具风韵的建筑所吸引,廊檐下挂着两块招牌——义春楼、魁顺和,这是两个保存较完整的建筑。站在古朴的门牌前,依稀能感受到往日人来人往的气息。厅堂内木制的楼梯、房梁,让人仿若穿越到了“老保定的旧日时光”。
保定市古城管理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刘海介绍,西大街在其历史沿革中经历了“明清传统”“直隶商圈”“传承建设”三次较大变迁,从街区复原到渐进共生,从表面功夫到唤醒潜力,跨越了30多年(1988—2022)之久。现有沿街建筑约100栋,按风貌特点及建筑技术大致可分为清代传统建筑、民国时期传统建筑、现代风貌建筑。
2021年10月,西大街改造提升工程推进之初,保定市坚持“微更新、渐进式、系统性”原则,聘请全国著名设计团队统筹古城范围内的规划、设计,将街区内建筑按照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建筑区别对待,每一栋建筑、每一扇门窗都反复论证、专门设计。“你看‘义春楼’这面墙体,里面保留着历史建筑,但屋顶的房梁我们加装了一层木质结构,这样既保持原样,又对房屋进行了加固。”刘海说。
保定曾为宋、金、元、明、清五朝军政要地,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西大街都有着浓墨重彩的记载。这条街上,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客栈于海内外都很有名气,名字叫第一客栈。“第一客栈建筑整体上保存较好,我们保留了历史原貌,在外墙面我们没有大的动作,但是在内部展陈等方面,红色文化是最主要的亮点元素。” 保定市古城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工作人员王乐超告诉记者。
据记载,自明代开始,尤其是清末卢汉铁路通车后,西大街商贾肩踵相摩,是保定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
1918年10月6日,25岁的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一同来到保定,当时就住在“第一客栈”,一住就是四天。在四天时间里,毛泽东与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的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等湖南籍同学促膝畅谈,同游了古莲花池和保定古城墙,并送蔡和森等同学赴高阳布里留法工艺实习学校学习。第一客栈,见证了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节点,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的革命初心之路。
除此之外,位于西大街西段路北的贤良祠,曾是1926年成立的中共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驻地,中段路北的协生印书局是革命先烈张培植为党印刷革命进步书刊的场所,称为“北方人民出版社”。
西大街是近代思想启蒙、红色文化承载地。第一客栈、协生印书局、贤良祠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红色革命遗址纪念场馆,为整条街区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批印书局、大旅馆、大饭庄、照相馆和绸缎庄、首饰店、京广洋货店应运而生,再加上马号建成同济、济善、两益商场,使西大街成为保定最繁华的街道,两旁200余家商铺林立,国内驰名的老字号比比皆是。因文留韵、因商兴起的西大街,如今旧貌重现。
今日漫步于此,大街两旁建筑种类多样,许多老字号和“非遗”品类被引入进来,再现这里的书香、酱香、药香、茶香和饭香的独特魅力。
“稻香村,我小时候就有,我妈总在这里买点心。”“西大街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街口那棵槐树,我们来的时候它就在。”改造后的西大街,唤起许多老保定人儿时的记忆。一直在此居住的市民杨国欣,提起西大街,眼里满是希冀。还有来自广东的杨彩平,搬到保定后,在西大街住了近20年,她说:“当年就喜欢这里的建筑。现在到了晚上,路灯一开,特别漂亮。”
西大街重披锦绣,再启繁华,凝民心,聚民气,扬古韵,展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