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2版:时政经济

脱贫户雇上了小时工

俯瞰平泉市柳溪镇薛杖子社区。记者 白亚军 摄

陈云山(左三)正在给小时工布置采摘任务。

□记者 吴新光

开栏的话

新时代十年,河北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那些脱贫村又有了哪些喜人的变化?对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何新期待?长城新媒体集团派出多支采访小分队,深入曾经采访过的脱贫村,忆往昔、话变化、看产业、听心声。

自今天开始,长城新媒体集团推出系列融媒报道《乡村行·话振兴》,从一件件小事说起,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新成效。

10月24日,天刚蒙蒙亮,平泉市薛杖子社区村民王丽红便急匆匆走出家门,骑上电动车,直奔村里的食用菌园区。

此刻,薛杖子社区香菇种植户陈云山也早早来到食用菌园区的自家大棚前,等候王丽红等四名小时工。

人一到齐,陈云山赶忙布置起当天的采摘任务:“咱们早点采摘,香菇新鲜,能卖个好价钱。手头都利索点,把花菇、光面菇、菜菇好好挑挑。”

布置完任务,陈云山回过身来对记者说:“咱们又见面了,我记得前几年采访过我们村。那时,我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现在,我靠种香菇,不仅脱了贫,而且致了富。”

就在几年前,陈云山还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由于身体患病,陈云山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守着3亩多薄田土里刨食,经常拉饥荒。后来,他尝试种了两个棚的滑子菇,由于缺技术,产品质量上不去,效益不太好。

转机出现在2016年。那一年,在平泉市扶贫部门帮助下,村里建起了食用菌园区,发展起香菇种植产业。

“先是两个棚,后来逐步扩大规模,现在已经发展到9个棚,年纯收入七八万块钱。”陈云山脸上洋溢着笑容。

薛杖子社区坐落在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脚下,曾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如今,再次走进薛杖子社区,看到的、听到的点点滴滴,都在印证着这个小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家小院收拾得整整齐齐,房前院后栽种着鲜花,每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村里的老人也不闲着,不是晾晒香菇干,就是给香菇剪柄,到处都是一派忙碌祥和的景象。

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关键靠产业带动。薛杖子社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嵌入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

“2018年全村整体脱贫‘摘帽’以来,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村里引进了平泉九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速冻车间,速冻蘑菇产品还销到了国外,目前建有食用菌园区3个、食用菌大棚400多个,年产量400万袋,年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2.2万元。”张鸿禹介绍,40%的村民从事食用菌相关工作,实现了就地就业和稳定就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驻村后,我一直琢磨如何让食用菌产业更上一层楼,如何让村民生活更富裕。”平泉市委宣传部驻薛杖子社区第一书记杨明说。

杨明不定期召集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开起“诸葛亮会”:“大家伙集思广益,说不定就会冒出‘金点子’。而且,也得去外地取取经,开阔开阔发展思路。”

“关于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出新的宏伟蓝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坚定了我们今后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行动和决心。”平泉市柳溪镇薛杖子社区村委会主任张鸿禹难掩激动,“下一步,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在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张鸿禹正在谋划一盘大棋局:“在村里现有食用菌速冻车间的基础上,再谋划一些食用菌深加工项目,比如蘑菇酱、盐渍蘑菇、冻干香菇脆、素食肉等,延长产业链,做强产业链,让村民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大发展红利。”

【专家点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教研处副处长 李大明

平泉市柳溪镇薛杖子社区,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现在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知道,脱了贫、摘了帽,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你看陈云山,曾经的贫困户,不仅依靠种植食用菌脱了贫,还雇起了小时工跟着一起干,自己致富的同时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薛杖子社区就是抓住了发展乡村产业这个重点,并且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这就树立了一个正面典型,要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不能盲目上马、千篇一律。为了让农民持续增收,就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到生产到销售,一起打造,才能让农民更充分地分享产业链带来的增值和收益。

2022-11-1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16503.html 1 脱贫户雇上了小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