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9月份,全省共出具合格证1156.9万张,其中电子合格证1081.8万张、纸质合格证75.1万张,电子合格证占比达93.5%。”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重点在上市蔬菜、水果、鲜禽蛋、水产品中推行合格证制度,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六种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进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主体开证率达到94.3%。
规模主体出证模式,让产品有据可查
模式的有效推行,需要从市场配置中择优找准推行对象,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此种模式主要适宜在自产自销型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推广。工作推进中,我省将生产主体纳入省市追溯管理平台,并积极推行“有质量安全标准、有生产操作规程、有生产档案记录、有产品检测报告、有出具合格证统计”的“五有”管理措施,要求产品上市前务必生成电子合格证,并加贴在外包装方可入市销售。任丘市百丰农场上市的每盒草莓都加贴电子合格证,消费者通过扫码便可了解草莓生产的全程信息。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让产品更具标准化
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规范化管理程度高、有稳定销售渠道、产销量大的规模企业或合作社。各地在工作推进中,将生产主体纳入省市追溯管理平台,并建立农户信息档案,推行“统一种养标准、统一投入品采购使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对外销售”的“五统一”全程标准化生产方式,回收农户产品后进行检测,合格产品统一出具电子合格证,并加贴在产品包装上对外销售。宁晋县雨佳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和“农超对接”销售模式,其生产的华山梨远销香港,在一线城市卖到16元/斤,产品溢价达到100%。
经销企业+农户模式,让产品定向可销
根据市场不同,推行符合规律的常用模式是遵循市场的关键,也是有效推行合格证的途径之一,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耐贮蔬菜和水果、鲜禽蛋等品种。经销企业并无自有基地,但辐射到的农户范围广且相对稳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建立农户管理档案,切实解决了农户产品溯源困难等问题。河北源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合作蛋鸡户档案,定户定量收购鸡蛋,批批进行检测,按户录入追溯系统并出具电子合格证,有效提高了消费者认可度,附证鸡蛋每件售价提高2.4元,销量同比增长26.8%,带动了周边60多个蛋鸡户开展追溯。
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模式,让产品更具美誉度
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模式多由政府主导推动,立足于独特自然资源或产业资源优势,将品牌形象统一的产品包装和具有质量追溯信息的二维码作为重要抓手,与其他地区农产品区别开来,能够开拓品牌产品市场空间、提升区域形象美誉度、维护品牌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承德市强化“承德山水”品牌建设,并将纳入“承德山水”品牌的87家生产主体全部开具电子合格证,同时将印有“承德山水”字样的二维码加印在入驻产品包装上,实现“双码”可追溯,扫码可查询,有效提升了消费者信任度和满意度。
散户集中出证模式,让产品更具集约化
根据场景不用,推出具有人缘、地缘优势的相应模式是关键,此种模式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种养专业村或规模生产企业,将小散户纳入监管检测范围,设立产品检测室,配备精准速测设备与合格证自助打印一体机,为周边农户提供检测服务并指导农户自主出具合格证,有效化解了农户分散经营监管难题。任丘市建设合格证监管平台,对应季性蔬菜、瓜果等零星小宗农产品,由村级协管员指导农户通过身份证识别注册自助打印电子合格证,既保证了合格证的真实性,又便于农产品进入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户收入。
电商平台带动出证模式,促进产品带证流通
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耐运输、损耗率低的品种,生产经营者与生鲜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合作,出售的农产品加贴电子合格证,消费者扫码能看到生产、检测、认证等信息,强化了用户体验,解决了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辛集市翠王果品有限公司带领周边果农转战网络销售平台,制定高于绿色标准的企业标准,与400多户果农签订协议,按年度种植方案进行作业,设立自检室批批抽检,统一包装赋码,走线上发展之路,2021年总订单量超300万单,交易额破亿元。
(魏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