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代姣
代表档案
孙晨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网络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是我国卫星通信领域带头人之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0余项。
秋季柔和的晨光透过窗子映照着办公桌前忙碌的身影,和过去无数个清晨一样,孙晨华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熟悉孙晨华的人都知道,迎着晨曦来、披星戴月走,是她的工作常态。见到记者,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抱歉,我只有半天时间,咱们尽快。”
说话语速快,走路脚步快,快,已经成为孙晨华根深蒂固的习惯。“没办法,别人起步比我们早,要赶上甚至超过他们,就得在他们走的时候拼命跑。”
于是,在卫星通信领域,孙晨华这一跑就是36年。
孙晨华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网络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作为我国卫星通信领域及天地网络融合方向的带头人之一,30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卫星通信、天地通信网络融合方向系统设计与研发,主持或参与我国多项“首个”“跨代标志”的领域重点项目,深度参与我国宽带、移动等卫星通信网络全体系研制建设。
卫星通信具有与地理环境和距离无关性,是地面通信的有效补充,在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受限的场景,如应急救援、远程机动、全球范围需随时通联等情况下,卫星通信就成为最佳选择。
“发达国家卫星通信领域的研究比我国早起步很多年,如何做到后来者居上?只有苦干、快干、拼命干,几十年来,我国的卫星通信行业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孙晨华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迅速,类似远程上网的多点并发网状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广泛需求,国内引进了系列系统用于满足各行各业的远程宽带组网需求,其中包含国家重要部门。
孙晨华敏锐地意识到其中潜在的安全风险:“信息数据极端重要,使用国外设备,信息泄露怎么办?紧急时刻被‘卡’住脖子、限制使用怎么办?”孙晨华决心研制自主可控的类似系统,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几十年的技术发展差距,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赶上来。“为了国家信息安全,实现宽带组网卫星通信自主可控不能因为难就没人干。”从零开始,孙晨华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耗时近10年,研制出多项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我国第一代系统,打破国外30多年的垄断。此后又通过近10年的研究,完成了该类系统的二代和三代研制,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少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类系统可以使用全球任何一颗高轨透明宽带卫星,在一颗星覆盖范围内,实现一跳多点并发通信。
但孙晨华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在她的心中,还装着一个全球通联梦。而这个梦想,如今看来已不再遥远。
“国家将基于多星星座的卫星互联网纳入了‘十四五’新基建,预期在‘十四五’末建成。该系统建成后将实现我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对地球的全覆盖深度连接。”孙晨华说,到那时,我国将依靠完全自主可控的卫星网络实现全球无死角的信息通联,卫星通信也将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身处高山、丛林、海洋或极地,都能通过卫星实现稳定的信息传输。
“我们的工作就是脚踏实地、仰望苍穹,既要耐得住寂寞、踏实钻研,也要关注世界最前沿技术的发展。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全球通联系统能领跑世界。”畅想未来,孙晨华已为自己设定了下一程“奔跑”的目标,“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作为一名党代表、一名老党员,一名国防科技战线的科研人员,我将更加刻苦钻研、创新求索,为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