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望长城

守儒道 行正途(书评)

——解读《篦子道》中的传统文化魅力

□戴有山

青年作家刘建林的长篇历史小说《篦子道》以一把篦子作为主线,聚焦于人生之“道”,这个“道”看似是从人物的生活中所感悟,而深层次却揭示藏在人物思想深处优秀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人性之道“守儒道、行正途”,把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本、以爱为怀、教人向善折射在商道之中。商道的本质是仁与诚,讲诚信、守仁义、走正途。从这个角度看,商道即儒道,两道合流,从而引发人对自身乃至家国命运的思考与担当。读罢此书,读者似乎能透过漫漫历史云烟,深切地感受到北宋时代的人性之美。那种美在读者眼里发芽、生长、绽放……

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篦子匠村有户经营篦子的大户刘家。刘家制作的木质篦子闻名天下,家境殷实。刘家少奶奶王翠香巧帮微服出游王安石的母亲医好头疾。王安石问明原因,便决意要推荐刘家篦子为贡品。马家少爷马怀德心生嫉妒,设计勾引刘家少爷刘家兴寻花问柳、纸醉金迷。刘家兴沉迷其中,家道败落。王翠香生下儿子刘福瑞,靠替富户人家梳头、洗衣缝补为生。刘福瑞生性聪明、懂事,甚喜读书。随着金兵铁蹄踏入中原,大宋奢靡之风渐缓。刘家木质篦子深受百姓欢迎。王翠香开作坊、重新制作刘家篦子,生意渐好。就在篦子匠们与王翠香憧憬美好未来时,一场莫名奇妙的大火,使得王翠香获罪入狱。刘福瑞长大成人后,与马家周旋,终于重振刘家篦业,让篦子匠村人过上了好日子。

故事主人公的父亲刘家兴本以儒道立身,以诚经商,篦子生意日隆。人生得意之际,他却因背离儒道,难挡诱惑,抛弃妻子,跌入歧途。主人公刘福瑞天生聪慧,自幼潜心向学,深得儒学真谛。长大成人后,重整旗鼓,子承父业,光复了刘氏木质篦子。刘氏尊儒行正道,以仁爱诚信为本,其事业必定根深叶茂,恰如刘氏百年之篦。马怀德之子马聪慧却因背儒走歧路,以坑蒙拐骗为能,虽一时强大,却外强中干,岂能久乎?刘氏与马氏虽同为篦商,但对儒道的态度迥然不同,自然决定了自身的命运与结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箴言,在小小的篦子中可见一斑。对当今的企业家而言,儒道即商道,守儒道,行正途,才能利天下。

透过《篦子道》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丝丝人性的温暖,透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勾勒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同时,读者感受到北宋的商业文明和发展规律。《篦子道》揭示每个人心里都怀有梦想,人性终是美的。如:妇人扯了薄纱帕子,捂着嘴淡淡笑道:“如今卖的篦子大多早失了原本的功用,不过是争艳斗富的物件,只怕世人早已忘记篦子原本是除虱的。”生活在篦子匠村“艰苦的生活依然可以过得那样甜?因为增加了梦想的味道。”刘福瑞和他的家族,在那个百姓疾苦、君王暴政的年代,深陷黑暗、遭遇到残酷折磨。但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他能够坚持恢复家业的理想,引领篦子匠村人把生活过得很“甜”,因为他是有梦想的人。

《篦子道》的人物在相互交流中,无不散发出用中适时、随时以行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论,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作者把这种文化理念融入到作品中,表现了人们在对待家庭、社会、国家的问题上,能够秉持现实客观的态度,既充分肯定当时政治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静看待现实生活的艰巨性与曲折性。从《篦子道》可以肯定地看出作者的理想,极力地为表现人性的美创造条件,希望作品的人物能够把握有利时机去对美好生活进行追求。而其基本原则就是“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篦子道》传递当时社会“守经用权”“和而不同”,一个富有层次的文化现象。“守经用权”指的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确看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一”与“多”的辩证统一。《篦子道》揭露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但遵循“经权”原则,人们必须严格遵循和不懈追求“大经大法”。因此,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既是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最高政治目标,又对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人们在坚守“统一”至上原则的同时,要“守经用权”,通权达变,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固邦宁。而《篦子道》传达“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则为人们追求与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它提醒人们,在国家政治治理追求国富民强的形成与发展上,既要看到统一大“道”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又要承认统一大“道”的艰巨性和差异性。

泱泱中华,历经沧桑,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伴随着困难和不断的进步,中华民族每一段历史都引人深思,中华民族从来都不可能倒下,有压迫就有反抗,革命的爆发,人民精神的崛起,大量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国家的窘迫,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永不磨灭的勇气终使我们战胜了命运,迎来了黎明的曙光。而作为一名青年作家,刘建林所担负的责任就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递他心中的大爱,这就是他的人生信仰,而信仰的味道是甜的,信仰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读《篦子道》,感受作者的信仰与大爱,让我们社会每一名成员都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内心,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共同建成一个真正有人情味、有温暖、有爱的文化之城。希望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拥有坚不可摧的信仰,每个人都可以相互触摸到对方人性的温度。

(作者单位: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副研究员)

2022-09-10 ——解读《篦子道》中的传统文化魅力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12934.html 1 守儒道 行正途(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