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芬
“虽然我超过了60岁,但我立志要为冬奥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是村医,掌握医术,可以在志愿活动中提供医疗服务。”
2021年7月24日上午,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走进张家口市崇礼区政府四楼会议室,那里正在进行一场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资格面试。
老者恭敬地坐到面试官面前,其言挚挚,其情拳拳。
他就是张家口市崇礼区白旗乡上窝铺村村医钱学超。
面试席上,崇礼中国雪都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闫金莲和会长常明江,以及团区委的面试官,面对这位执着的老者,面露难色——他们招收的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有两个硬性条件:60岁以下,不管吃住。钱学超皆不符合,他已经70岁了,住在距区政府所在地十多公里的上窝铺村……
钱学超看出面试官的犹豫,镇定地说:“请放心,我虽然家不在城区,但开着我的小三轮车,保证不迟到;也请你们忽略我的年龄,我一直在村里行医、劳动,身体强壮,不怕吃苦,热爱公益活动……”最后,他虔诚地请求:“年轻人以后还有机会,而在我的有生之年或许只有这一次冬奥会了,党和政府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幸福的生活,请你们允许我得到这次奉献的机会!”
其实,大家久闻钱学超的大名:学识渊博,服务乡里,一直在做着属于自己的慈善义举,是远近闻名的现代乡贤。以往的日子里,钱学超几乎参加了所有公益活动,特别是他的医生身份,懂得现场救助;更打动面试官的,是钱学超做自我陈述时流露的崇高的境界和坚定的意志,身边等待面试的年轻人都深受感染,希望面试官成全老人的心意。
古稀之年的殷殷冬奥情,深深打动着闫金莲和常明江,以及所有在场的团干部。他们反复商议,最后破格录取钱学超为冬奥会城市志愿者。
村医之路
上窝铺村位于崇礼城区北约十公里处,四面环山,村舍一新——此时的上窝铺村于2019年整体搬迁到新址,一排排新式民房宽敞整洁,令人赏心悦目。钱学超的家位于村子中心,房屋的各个功能区与城市楼房无异,格外醒目的是墙上和书柜里的各式奖状和证书,照片里身穿白大褂的钱学超更显得知性、儒雅、达观。
钱学超自幼喜爱阅读,具有浓郁的文学情结,也曾立志文学创作。但他刚刚被文学启蒙,文学书籍却纷纷成为“毒草”,遭到了“扼杀”。为了生存,19岁的他到宣化油库工地劳动。尽管劳累,但他的书瘾又犯了——不让读文学书,医学书总可以吧?工余时间他找来大量医书,并自学针灸,心想,以后就回到自己那个缺医少药的村庄,为乡亲们治病吧。
果然,再回到村里,他这个自学成材的“土医生”竟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一次,钱学超用学来的针灸法,一边针灸,一边上山采药熬制给生病的妹妹服用,三天后妹妹的面瘫初见成效,一周后症状全部消失。有了这次的成功尝试,钱学超信心倍增,用自己掌握的医术结合一些土办法为村民解除了许多疑难杂症。1970年,钱学超正式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1982年,医生执业资格需要全国统考,钱学超在三个乡组成的考场中,成绩名列第一。此后的日子里,他凭着扎实的功底和刻苦钻研,取得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村医执业所需的所有资格。
有一段时间,小儿脐风被县医院(2016年崇礼撤县设区)定为不治之症。钱学超用自己采的中草药,中西医结合,配合针灸,竟奇迹般地将其治愈。从此,口口相传,钱学超成为“名医”。
穷困的农村中,许多老年人被肺气肿困扰,经常被县医院退回村里,说“没治了”。但钱学超用自己配的草药,水肿竟神奇地消失,被治愈的老人能干能吃,寿命延长三至八年;当时村里的人大多到煤矿打工,极易患一种“肺心症”,村里还有几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党员在战争年代遗留了这种病。钱学超用自己学到的医术为他们延长了七八年的寿命。
村民们说起“钱大夫”,纷纷说钱学超救过他们。88岁的吴占元老人说,86岁的老伴儿王秀英半夜突发疾病,钱学超跑着来救人。看到病人牙关紧闭,口歪眼斜地流着口水——这是典型的心梗,钱学超立即熟练地将病人的口撬开喂下几颗速效救心丸,又配以针灸。等病人缓过来后,居住在城区的儿子才赶回来,一看母亲脱离了危险,紧握着钱学超的手哽咽着说:“没有您及时抢救,我就没有母亲了。”更让大家感到神奇的是,几个小时前重病的王秀英,在天亮后竟能起床做饭了……
在村民心里,钱学超就是村子的守护神,无论何时,他随叫随到,对村民的病大多把握十足,少有失手。随崇礼区作协主席张健去村里的那天,钱学超的老伴儿张秀花做莜面窝窝招待我们。大家不由得问张大妈:钱大夫没日没夜给人看病,又经常外出当志愿者,不能干家里的活,你们吵过架吗?大妈想了想,说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在外工作的三个孩子都回来了,本想让钱学超一起帮着做饭,但邻村有两个病人需要去诊治,钱学超轮流给两家输液。大妈埋怨几句,想到他去救人只好自己扛下来……大妈没停下手里的活,爽快地说:“现在赶上了北京冬奥会,快去干吧,都70岁了,再不干就来不及了!”
就在我们围桌吃饭时,忽听有人敲门,来人是甘雨沟村的刘春明,说是家里的狗病了。
“钱大夫还是兽医?”我不禁好奇。
“嗨,这十里八乡的,谁家的猪狗羊出了毛病,都来找。”钱学超憨憨地笑着,一边放下吃了一半的饭碗,站起来,带着刘春明去卫生室取药了……
坚定的志愿者
上窝铺村附近有张家口万龙滑雪场、太舞小镇、富龙四季小镇景区、密苑云顶乐园、翠云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位于冬奥会崇礼赛区核心位置。从石家庄方向,驶出京藏高速,沿途越来越热情和明确的标语中,“中国雪都”崇礼,玲珑而精致。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给崇礼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让上窝铺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钱学超已经在村里行医超过50年,他最为真实的想法,就是用自己的医术为冬奥会作贡献,成为冬奥会志愿者就是他最为迫切的目标。
岂止医术,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冬奥会志愿者,钱学超还自学英语。每当行医和农活的空闲,他戴上老花镜,或抱着英文书籍阅读,或在手机里听英语教程,老伴儿和乡亲们看到七旬老人的刻苦精神,赞叹不已。
2018年,崇礼中国雪都公益协会成立时,他已经是年龄最高的志愿者。其实早在协会成立之前,他就积极参加了创城、助学、助残等活动。当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更是场场不落。他爱惜地抚摸着手里的各类证书,每个证书都能讲出当时的故事:2019年三次去清水河乡参加助残活动,他与年轻人一起翻过大山,到达与赤城县接壤的李家窖、刷子沟、界墙等一些比较贫困的村子;2020年参加崇礼168国际超级越野赛志愿服务三天,天下着小雨,阴冷潮湿,他和志愿者们彻夜未眠,给参赛者递水送餐;同年又在太舞冰雪小镇的半山上,为斯巴达勇士赛的小勇士们提供志愿服务,上午顶着烈日,下午又被雨淋……
闫金莲谈起每一场志愿者活动中的钱学超,难掩感动:168国际超级越野赛和斯巴达勇士赛,都赶上雨天,大家在山上执勤,风大、气温低,虽发给每人一件雨披,但特别薄,风一吹就透。而钱学超却把自己带来的厚雨披让给别人,他自己被淋透,鞋里也灌满了水。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场地。乘班车到城区,再骑着他的小三轮儿,回到十多公里外的上窝铺村。
2022年2月4日,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全球冰雪健儿齐聚北京、崇礼,虽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闭环管理要求不能到达比赛现场,但钱学超与年轻的志愿者一起,根据崇礼中国雪都公益协会的具体安排,在崇礼城区参加了每一次“创城”活动和协助交通路口站岗的志愿服务,终于实现了为冬奥会奉献微薄力量的强烈愿望。
大美乡贤
上窝铺村坐落在元宝山脚下,一栋栋新民居整齐排列,平坦的沥青路,色彩斑斓的绿化带,每家门前的大红灯笼,显得喜气而安闲。旧房置换新房,村民没花一分钱,钱学超和老伴儿甚是感慨,“以前我们住过窑洞,即使后来盖了房子也是又黑又冷,怎么也没想到,现在能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
村里的致富能手侯建军,自称是被钱学超“看着长大的”。他的母亲身体多病,钱学超没少费心,“那时候人们哪有钱,经常是看了病没钱付费,钱大哥自己赔的医药费太多了。”最让侯建军敬佩的是,近年来钱学超人老志坚,行医、种地、作诗、慈善,“我经常看到他手不释卷,70岁还自学英语,为的是去做志愿者,他的好学,他的与时俱进,都鼓励着我。”
村里还有一个人的成长,与钱学超有着奇妙的联系。他就是崇礼的文化名人朱阅平。
朱阅平是崇礼区文联主席。在他的少年时代,经常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在每月固定的日子,召唤钱学超去取信件。有一次,朱阅平好奇地跟了去,问:“你整天怎么那么多信?”
“我写诗。”钱学超告诉他。
“我能写吗?”
“能啊!”
从此,钱学超经常给朱阅平读诗。原来,他参加了《诗刊》函授班,每月寄来的就是教材和样刊。这时,朱阅平发现钱学超还订阅着《长城文艺》(张家口文联刊物)等多份文学刊物。也是从那时起,朱阅平经常向钱学超借书,探讨文学,一起写作,并渐渐成为县内外的知名作家。
多年来,以村民微信群为阵地,文学的优势渐渐在钱学超身上显现出来。
村民刚搬新家,就在群里看到了这样的句子——
上窝铺村在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美丽乡村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冬奥会又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荣光,值得永久感念。
搬新居时,正逢落雪,村民又在群里看到了钱学超的打油诗——
瑞雪飘飞分房忙,
长夜无眠人心畅。
告别旧舍新房住,
改革成果共分享。
有时钱学超也用诗一抒胸臆——
今日方得闲,
乘兴去登山。
深秋花不俏,
犹有野果甜。
2020年春节前,小小村庄迎来了几件大喜事,为钱学超的“新春寄语”凑满了素材——
上窝铺村越来越美,国家、省、市记者不断光顾,前几天,央视来拍春晚,歌星乌兰图雅、王二妮在新村载歌载舞;市国税局驻村工作队冒着严寒为村民送来过节礼物;崇礼“中国雪都公益协会”也来慰问……真是好事连连,你是否感觉到生在中国是多么幸福!
如今,钱学超依然为村民诊病,参加志愿者活动,背着他的药箱奔波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现场。古人曰“三十而立”,而进入古稀之年的钱学超,自认为迎来了生命中最生动、最强劲的美好时光。70岁,何妨让自己火爆燃烧!他更加踊跃地投入各种志愿活动中,成为崇礼乡村最沉实、最淳美的风景,仿佛前所未有的重生。在众人眼中,这一年,他迎来了自己的“七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