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氢能 全产业链加快布局

位于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邯郸氢能产业园。 彭晓光 摄

高压气态储氢罐。 记者 李皓 摄

河钢集团49吨氢能重卡在唐钢新区正式投运。

河北发展氢能产业具有自身优势

“2021年7月,我们投用了30辆49吨燃料电池重卡。氢能作为洁净、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特性。燃料电池重卡相对于纯电动重卡,在续航里程、双重供电模式、重载启动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尤其在北方地区冬季的实用优势将成倍显现。”日前,走进河钢唐钢新区成品区,几辆绿色牌照的大卡车载着成品钢卷悄无声息地驶出库区。河钢集团唐钢公司能源环保部副部长吴海东介绍说,氢能重卡的应用,在钢铁行业属于全国首例。

河北在发展氢能产业上具有自身优势,如张家口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可用来制取“绿氢”,唐山、邯郸等重工业城市拥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河北的港口码头、工业园区又为氢能示范应用提供了条件。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河北正凭借氢能产业的全链条优势带动燃料电池汽车快速发展。

今年北京冬奥会上,燃料电池汽车走进大众视野。据张家口发改委数据,冬奥会期间,张家口赛区共计投入使用燃料电池车辆710辆,其中崇礼区623辆,主城区87辆,大巴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主要承担便捷接驳、运动员服务等交通保障任务。

承办冬奥会为张家口探索绿色交通发展方向提供了契机,张家口积极推动氢能在公共交通领域示范应用。从2018年起,张家口市已累计投运燃料电池公交车444辆,完成载客量超7033万人次,运行超2400万公里。

此外,张家口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用于制取“绿氢”。张家口是唯一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截至2021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2347万千瓦,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有望突破5000万千瓦,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基础扎实、潜力较大。

作为中国钢铁第一大市,唐山具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今年6月,唐山市政府出台的《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将结合京津冀区域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情况,建立工业副产氢为主、可再生能源制氢为辅的多元化制氢产业体系,依托唐山市中溶科技、九江焦化、美锦焦化等化工企业,开展工业副产氢提纯,将焦化企业焦炉煤气高效利用与制氢结合起来,加快扩大氢气产能,满足全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初期的氢气需求。

此外,唐山市还将立足燃料电池产业链,策划一批氢能产业重点项目,建立燃料电池招商动态项目库。特别是紧盯国内外氢能领域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大力引进一批燃料电池整车、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制储氢设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地。

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上,唐山将在公共交通领域、新增和更新的重载卡车领域率先示范推广采购燃料电池汽车。组建氢能汽车租赁运营公司,统一氢能运营建设,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性的氢能汽车租赁平台,营造全市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统一大市场。力争到2023年,全市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达到700辆;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达到2500辆。

再将目光转向保定地区,依托长城汽车和河北长安汽车,该地区拥有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优势。

去年3月,长城汽车在其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上提出,长城汽车将依托于所构建的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以国际领先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氢柠技术,全面进入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今年5月,有消息称长城汽车燃料电池乘用车品牌及产品已准备就绪,预计年底推出。

保定市发改委出台的《保定市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至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链实现产值规模150亿元,集聚20家以上氢能产业相关企业,重点扶持培育氢能相关龙头企业8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5000台/年,燃料电池汽车达到2000辆/年的生产规模。

根据《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河北将发挥京津冀地区科研优势和河北省燃料电池产业布局基础优势,推进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形成燃料电池产业集群;加快提升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能力,到“十四五”末,力争实现1万辆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能力;积极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1万辆,实现规模化示范。

加快推进以氢燃料电池为重点的商用车电动化

“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是能源交通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选择之一。”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在前不久举行的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说,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不仅有助于交通行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还有助于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安全。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认为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本届大会上,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成为与会嘉宾关注交流的焦点。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全球氢能产业尚处于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相较于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大载重、长续航和高强度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先天优势,适宜从商用车入手推广普及燃料电池技术。

“商用车保有量仅占我国汽车保有量的12%左右,但它贡献的碳排放量却占55%。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仅为5%,远低于乘用车的23%。”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说,今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1000余辆燃料电池汽车实现了大规模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证明了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季零下20摄氏度情况下应用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应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为重点的商用车电动化。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在推动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动氢能多场景高效利用、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等方面加大部署力度,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021年8月起,我国明确将上海、北京、广东3个城市群列为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年底扩展到5个城市群共涵盖数十座城市。今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台,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是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示范城市群建设以打造100%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近一年来,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电堆、空压机的核心技术水平已经达到预期。”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杨军说。

围绕氢能技术下一步的开发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认为,当前技术创新应该首要解决氢的制取储运问题,突破燃料电池、电解装置等核心环节,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突破口,带动氢能产业技术链和产业链发展。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指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等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必须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张雨东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持之以恒支持氢能与燃料电池基础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在波动性电源电解制氢、绿氢转化氨醇烃等方向开展研究,探索氨燃料电池和高温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支持燃料电池商用车、氢动力高速列车、氢动力船舶等氢能交通工具发展。同时,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强化氢能与燃料电池科技创新整体布局,面向“双碳”背景下“西氢东送”“海氢陆送”等重大应用场景,大力发展光伏、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高效制氢技术和远距离、长时间、高效率氢能输配技术,为构建科学有序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提供科技支撑。

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氢能联盟举办的2022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与会嘉宾表示,要释放氢能企业创新活力,繁荣氢能产业生态,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氢能已成为全球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系统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国家能源局高度关注氢能产业发展,并在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要打造我国氢能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加快培育创新型氢能企业,营造万众创新的环境,加快氢能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和国际合作步伐,共同推动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我国氢能发展目前主要以交通领域应用为带动,产业链逐步延伸到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燃料电池以及配套产业环节,逐步形成了京津冀、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等六大产业集群。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发布,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地位,众多大型能源企业及上市公司加快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要开创氢能重卡时代,探索‘双碳’目标下化工和冶金发展新路径,认识固态储氢的重要作用,做强海上风电融合氢能发展,以绿氢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在氢能的基础材料、原部件、工艺、软件和体系五个方面作出贡献。”干勇表示。

“2022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是中国氢能联盟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强化氢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的探索。”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刘国跃表示,中国氢能联盟将以此为契机,拓展竞赛领域、创新竞赛载体,引导竞赛向全产业链延伸。

本报综合 稿件来源

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

人民网

2022-09-0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12611.html 1 氢能 全产业链加快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