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积推行,不妨让市场去探索

今年夏天,我国多地遭遇40℃以上的高温,重庆、四川、浙江、江苏等地连发高温红色预警。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8.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6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今年高温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三强,仅次于2013年和2017年。在高温“超长待机”模式下,空调变成不可或缺的“续命神器”,而与此同时,关于集中供冷的话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

在连续的高温模式炙烤之下,集中供冷的话题再次“热”了起来。尤其是在媒体报道济南CBD片区试行集中供冷之后,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积推行,又成了很多人的憧憬。

不过,憧憬归憧憬,回到现实层面,集中供冷在短期内,对大多数人而言,可能依然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一方面,对有着现成集中供暖设备可利用的北方地区来说,普及集中供冷似乎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北方地区需要供冷的时间远低于需要供暖的时间,其必要性未必有那么大。另一方面,对于看起来更需要集中供冷的南方地区而言,安装集中供冷设备的成本,以及后续的使用成本,可能同样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比如,媒体报道中所列举的一个数字和一个案例,就非常现实生动:在部分南方已推广集中供冷的小区,每月供冷费在700元左右,“略高于空调费”;有公司在南方做过一个关于是否要实行集中供冷的大范围调查,调查初期,参与调研人员几乎踊跃支持,但到了真正付费时,却发现愿意买单的人数远远低于预期。

由此可见,集中供冷这个事虽然在“酷暑难耐”之际听起来很惬意,但落到现实,可能更多只是“看起来很美”。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就完全没有可行性呢?也未必。

事实上,不只是这次受到关注的济南CBD,目前我国已经实行集中供冷的地方,还有广州大学城、深圳前海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等多个区域。它们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小范围试行,并且都从一开始就引入了集中供冷设施,而非后期再改造。由此,就省略了认知习惯培育的过程,在成本上也更可控。

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不妨把集中供冷的探索继续留给未来。比如,未来一些新建的CBD、大学城、商业中心或可考虑采用集中供冷模式,这样不涉及前期的改造,后期使用成本的分担也更具确定性。相对而言,若在已经成熟的居民区推广集中供冷,就势必面临更多的掣肘。如不少家庭都已经安装了空调,如果额外缴纳制冷费用,以及相应的设备成本,市民的接受度和承受力都是个问题。

同时,不同于北方地区的家庭在冬季供暖需求上的一致性,每个家庭对于集中供冷的需求其实有不小的差异性,有现成的案例所示,一个小区供冷面积为10万平方米,而实际使用面积可能只有3万到4万平方米,由此就大大拉升了供冷的平均成本,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自然也就受到抑制。

因此,虽然集中供冷看起来不错,还有着理论上的节能等优势,但着眼现实,就像南方地区集中供暖虽讨论多年却依然进展有限一样,集中供冷也注定是一个“未来议题”。鉴于此,相较于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大面积推行集中供冷,除了解除不必要的政策阻力,不妨把它继续交给市场来自行探索。因为市场化企业对于各方面利益和风险权衡会更充分,有利于降低“试错”成本,还能少走“冤枉路”。

2022-08-31 □朱昌俊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12354.html 1 “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积推行,不妨让市场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