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见证绿色奇迹

□记者 霍文龙 通讯员 韩富强 张丹

七月曲周,层绿叠翠,郁郁葱葱。

这里,建有国际上第三家最先进的土壤植物无损测试实验室;这里,打造了小麦玉米提质增效生产、棉花高效生产等多个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这里,培育了2家国家级、12家省级、38家市级龙头企业……

近年来,曲周县按照“一核引领、两极拉动、四区增效、一带融合”的总体布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完善数字、技术、标准、经营、产业、政策六大体系,大力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全县绿色发展活力得到全面释放,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以绿色科技探索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曲周县按照“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整体思路,持续深化县校合作,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吸引国内外资深专家教授常驻曲周搞科研,建成2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乡村科技小院,有力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曲周县投资1100万元建成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国际研究与交流中心,引进以中国农大张福锁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绿色发展研究院,开展以绿色生产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特别是针对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肥导致的氨排放强度大问题,开展集约化粮田作物氨减排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目前,全县组织20家种植合作社、50个种粮大户建成氨减排绿色生产技术高标准示范田2万亩,在8个乡镇的10万亩麦田推广使用氨减排绿色生产技术,年化肥用量减少 27%、氨排放量降低50%、小麦增产9%,相关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曲周县注重深化县校合作成果运用,将其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加速器”。先后形成以土壤养分无损测试、植株营养遥感诊断等5项技术为支撑的小麦玉米“提质增效生产模式”,以油菜压青作绿肥、节水节药节膜等10项技术为支撑的“棉花高效生产模式”,以节粮型猪鸡品种选用、低蛋白绿色饲料加工、高效水肥管理等11项技术为支撑的“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

以绿色供给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曲周县通过制定“标准化+”行动、典型示范带动、推进追溯“六挂钩”机制、全域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致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向农业标准化生产迈进。该县建立了30个国际、国内标准农产品基地,认定辣椒红、甜菊糖苷等40余项加工产品国家标准、10余项《茄果类蔬菜套管嫁接育苗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主要品种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向绿色农畜产品转型。该县盯紧绿色生产目标,启动种业振兴行动,全面推动转型升级。建设高标准农田,打牢绿色发展底子。发展蔬菜育苗产业,实现年育苗达8亿株,带动蔬菜种植30余万亩。

向农产品检测发力。该县实施“节水节肥节药”三年行动,发展沿河蔬菜、粮食产业、开展食用农产品“建追溯、控药残、强监管、促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实施农产品质量“双认证”,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向品牌发展战略跨越。该县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开发涉农商标及地理标志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推进农业品牌认证。目前,全县已注册德众葡萄等涉农商标156个,省级农产品知名品牌31个。晨光生物等20家市级龙头企业30多个产品,分别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以绿色政策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曲周县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河北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为抓手,牢牢抓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引领农民抱团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该县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支持、项目倾斜、培训服务等方式,支持晨光、金满园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育苗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小农户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现代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全县已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2 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省市级产业化联合体14家。

扎实开展实用培育提升行动。该县开展培育提升行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目前,全县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省级家庭农场18家;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技术50项,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9000余人次。

全面塑造绿色发展示范样板。该县以实施绿美、厨房、垃圾、厕所、习俗“五项革命”为载体,全面提升农村人居公共环境质量,推动厨房垃圾的综合利用、构建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深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健康教育活动,让农民过上洁净、环保、安全、健康的绿色生活,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022-07-1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9452.html 1 见证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