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协同创新让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开花

研发分析人员在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工作。新华社发

工人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身车间工作。新华社发

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内部道路进行道路测试。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消息,北京去年流向津冀技术合同5434项,成交额350.4亿元。截至2021年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达9032家,京津冀《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的合作协议(2021—2025年)》(第三期)顺利签约,三地在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资助项目100余项。

我省提出,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河北区位优势,共同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河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深化顶层设计,让更多创新成果在河北落地

顶层设计即全局意识,要站在高处俯瞰,对全局工作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关照。围绕京津冀科技协同顶层设计,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携手津冀科技主管部门形成“1+3”工作机制,共同编制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年度工作要点,共同签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等一系列框架协议,自2015年开始,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对接国家2030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专项。

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负责人代表、清华大学研究员王睿表示,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为三地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合作机遇,三地团队以项目合作为契机,共同开展高速公路智能建造与全生命期性能评价研究,项目成果有望服务于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实践。

“京津冀地面沉降区轨道交通服役状态致灾机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大张高铁、雅万高铁等工程沿线地面沉降预测、评估及工程设计,以及京津城际铁路沿线典型沉降段整治工程中。

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的开展,对提升河北基础研究水平、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解决区域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地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体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示范作用。

据悉,京津冀《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的合作协议(2021—2025年)》(第三期)已顺利签约,三地在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资助项目100余项。

深化平台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联合研发

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载体是关键。

在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扣村,200多亩的盐碱地种上了盐星海棠和多倍体柳枝稷,原来荒芜的海滩如今生机盎然,春天赏花、夏天乘凉、秋日观果,引来不少游客。这是京津冀三地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联合研究的成果之一。

2017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天津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三方组建了“京津冀盐碱地生态植被修复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从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植被修复着手,提高盐碱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包括土壤改良、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创制、水资源高效利用等相关研究,目前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联合实验室培育出耐盐碱的盐星海棠新品种,推广应用多倍体柳枝稷新品种,共同开发的《一种原土耐盐鉴定池及其应用》实用新型专利获批。上述品种和技术已在唐山曹妃甸和沧州黄骅、南大港等多地示范应用。

三地不断深化协同创新平台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联合研发。设立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等领域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8项,连续举办7届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设立京津冀联合实验室,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长城汽车联合建立首个京冀联合实验室。设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实现753家创新机构服务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联合研发平台,建立京津冀区域高分辨率固定源和面源排放清单,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机制

加速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机制是保障。

三地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机制,促进应用场景建设。依托应用场景提升科技成果示范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北京在5G、AI、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北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开放“高含金量”的场景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科技金融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下设立国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建立三地技术交易数据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定期交换技术交易监测数据,推动技术合同额稳步增长提升。

以应急产业协同发展为例,北京研发、河北转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在涿州市松林店经济园区,北京普凡防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普凡”)快速发展壮大。

2013年,北京普凡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将生产基地落户涿州,北京总部主攻研发。“在北京时因空间受限,仅有1条防弹材料生产线,产品单一。如今生产线多达10条,品类从防弹衣增加到芳纶无纬布、防弹插板、防弹头盔、防爆毯等多种军警用防护装备和材料。”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发展,涿州生产基地已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400余人,企业规模、产能持续扩大。

北京普凡紧抓北京创新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联动机制,并成为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拥有防弹头盔、防弹衣、防弹插板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3项。

据介绍,省工信厅将继续围绕京津冀各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与京津示范基地合作,积极对接京津的高端创新资源;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百校千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京津高校、大院大所、科技服务机构的对接合作。

深化区域分工与布局,推动多“链”协同发展

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聚焦化工、钢铁、模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医药健康产业,推动北京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在津冀地区示范应用;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强化京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三地不断深化区域分工与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海洋中的一些微生物富含生物活性成分,深受保健品、化妆品行业青睐,但是由于生物活性较低、稳定性差等原因,很难进行工业化生产。在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与华北制药共同打造的中试平台中,科研人员通过海洋微生物发酵、提取、分离、浓缩等工艺,将得到的活性营养成分依托研究院研发的脂溶性营养素纳米稳态增效技术,进行稳定化处理,营养成分生物活性不仅大幅提高,还可以稳定保存长达两年以上,该项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2016年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落地秦皇岛,依托北京化工大学,尤其是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等技术优势,以秦皇岛市作为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在生物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等领域,为中阿化肥、华北制药等3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20多家河北省单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近30项。

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协同创新带来的重大利好将持续推动创新型河北建设。

深化重点园区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借助京津的研发优势,河北持续深化重点园区建设,推进京津冀合作园区取得新进展。其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培育了一大批高精尖企业,引领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在保定市朝阳北大街上,占地面积45亩、地上19层、具备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的“双子座”建筑就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2015年4月,保定市委、市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基地,这是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北京中关村‘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我们要让创新理念在保定形成气候,使创新中心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保定·中关村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协同发展路径,产业定位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科技服务。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是简单地把北京企业搬出来,而是培育本地“金种子”企业,做好北京研发、河北生产、服务首都、联动雄安等工作,着力构筑具有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

“带土移植”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了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诺未科技、隆元达等355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截至2021年底,落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3项,18家公司入选保定市“双千工程”,7个项目参赛获奖,5项技术重点培育,4家企业获得表彰。园区企业共计拥有知识产权数量933件,吸引创新人才3000多名。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只是河北深化重点园区建设,推进京津冀合作园区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河北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对接形式,联合京津工信等部门,有序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综合河北日报、长城网、中国科学报、冀时等)

观点

聚焦高水平要素 优化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张贵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创新,应促进要素共建共享、做实支撑平台、建设创新共同体,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强化京津冀创新要素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科研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平台等各类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和服务能力。以联盟为纽带促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协同协作。利用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协作网络和驻外科技外交官服务平台,推动国际专家资源和技术信息共享。

全力做实创新重要支撑平台。从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创新服务升级、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雄安新区、通武廊、静沧廊等作为协同创新的突破口,重点推动中关村在津冀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布局。高质量自建共建一批众创空间,共管共享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园等一批协同创新园区。谋划增设京津雄创新特区,推动三地逐步实现协同创新常态化、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化、创新产业适配化及区域创新效能最优化,以此开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建设多种类型的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共同体。按照前沿技术创新链一体化发展要求,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微创新生态的细分技术领域创新共同体。着力发展一批平台科技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牵头型的创新共同体。鼓励建立跨协会、跨联盟、跨区域的融合组织创新,打造开放的产业创新共同体。着力建设一批创新街区、产业园区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多主体全要素集聚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2022-07-0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9088.html 1 协同创新让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