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碳中和目标下的“蓝碳” 路径

“绿碳”这个名词我们都听过,但你听说过“蓝碳”吗?蓝碳是什么?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到底有什么“超能力”?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什么作用?我国发展“蓝碳”有什么意义?

4月19日,福建省福清市江镜镇沿海红树林上一只夜鹭振翅飞翔。

6月10日,参观者在渔博会的海洋碳汇科普展区参观。

2021年4月13日,山东省荣成市东楮岛鳗草幼苗培育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查看鳗草幼苗的生长情况。

这是万宁市老爷海海域正在进行的退塘还湿项目(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重启在即,使林业碳汇开发火爆,投资机构大批涌入。同时也使另一潜在的碳汇——蓝碳的开发受到重视。

为积极推动海洋低碳绿色发展,包括广东湛江,山东威海、青岛,福建泉州、厦门,以及广西在内的沿海地区,纷纷提出蓝碳先行方案或蓝碳交易市场。

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还发布了《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方法》及《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方法》编制说明。

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三方联合签署了“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 这标志着中国首个“蓝碳”项目交易正式完成。

今年5月19日,福建莆田秀屿区依托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完成了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林蚝(福建)水产有限公司、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买卖双方签订了交易合同。这是全国首个双壳贝类碳汇交易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标志着福建在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实践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蓝碳”潜力巨大

蓝碳的概念诞生到现在不过才十多年时间。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这三家机构,联合发布了《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首次确认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海洋碳汇”,特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是相对于陆地森林固定的“绿碳”而言的。

海洋在固碳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且每年可以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能够捕获与储存大量碳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因而这三种生态系统又称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特别是红树林,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以及滨海湿地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促进海洋碳汇发展、开发海洋负排放潜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也为蓝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针对滨海生态系统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例如,在滨海湿地建立了数十个红树林保护区、多个海草床和盐沼湿地保护区。基于蓝碳定量化研究方法的确立与应用,我国对滨海生态系统蓝碳开展了收支监测和模拟实验等研究,并通过恢复盐沼湿地、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来获取新增碳汇。新增碳汇可纳入碳积分和碳交易体系中,通过市场机制更有力地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海洋生态系统“溶解度碳泵”“微型生物碳泵”等固碳理论的不断发展,也为我国实现海洋资源低碳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有利于打造以蓝碳为核心、海洋生态与资源开发相协调的海洋经济,推动单细胞海藻资源化、海水养殖、环境监测与生态工程开发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海洋蓝碳生态系统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也具有广阔的前景。例如以海洋牧场为载体,研发支撑蓝碳生态系统的关键装备技术并实现应用。在这方面,浙江舟山依托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着力搭建集蓝色碳汇高新技术工业、科技咨询业和配套服务业等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建设具有舟山渔旅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这是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一个新方向,同时也是极具前景的蓝碳应用方向。

中国的蓝碳保护工作与国际社会同步开展。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开展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依法合规探索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同时,深圳、厦门、威海及湛江等我国沿海城市也在蓝色碳汇方面率先开展了先行探索,取得一定进展。

2020年9月17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中提出“开展蓝色碳汇研究及试点工作”。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2021年4月8日,我国诞生首个蓝碳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核证碳标准开发和管理组织的评审,成功注册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的红树林碳汇项目。两个月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该项目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2 蓝碳市场供给短缺

蓝碳市场是一个全新领域,在我国刚刚起步。作为世界上海水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通过开展近海养殖增加海洋碳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很有前景的市场。

但是,尽管各地先后出台了相关鼓励开展蓝碳开发的工作方案,但蓝碳市场并不活跃。

任何市场的活跃度都是与供给和需求挂钩,蓝碳市场也不例外。

从供给方面,市场上对于蓝碳开发有经验的公司较少,导致蓝碳项目市场存量不多。以蓝碳中的红树林开发为例,不少有经验的绿碳开发供应商表示,目前还没有开发红树林的经验。

蓝碳核算以及监测仍较为困难,尚未实行统一规范的监测及核算方法。相关从业人员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发红树林的方法学,不过可以按国际标准开发国际核证碳减排项目。目前蓝碳项目市场存量太少,国际上现有的红树林VCS项目仅有9个。

他们表示,就算可以开发蓝碳VCS,但怕与下游客户对接不上,也就是考虑到开发后市场上买的人不多,缺乏活跃度,才导致不愿开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廖宝文指出,红树林参与到碳交易当中,为排碳企业减碳提供了新思路。由企业出资修复和营造红树林,将可能成为一种新模式。

蓝碳开发也受制于资源。尽管我国海岸线绵长,就蓝碳中的红树林来说,我国红树林的面积总共不到3万公顷,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的红树林面积每年都在以2%-1%的速度减少。

相关从业人员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示范项目不多,也可能与开发蓝碳的机构寻找蓝碳的资源困难有关。比如红树林,不像绿碳那样,全国各地都能找到林地开发。蓝碳开发的市场资源受限,对于能开发出来的蓝碳更是少之又少。

3 加快海洋蓝碳市场建设的路径选择

目前,碳汇生态产品的交易需求可分两类:履约与自愿。其中,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中国核证自愿减排机制(CCER)下的碳汇交易主要目的均为履约。自愿市场则是在碳交易市场之外,相关组织、企业等自愿购买碳汇以抵消其碳排放。

当前,我国人均碳排放与单位GDP碳排放量仍较高,为完成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有不少企业与个人自愿行动起来。

“您已成功购买碳中和机票。在您结束旅程后,厦航和兴业银行将委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蓝碳基金购入海洋碳汇,用于抵消您在旅程中的部分碳排放。感谢您为碳中和目标作出卓越努力!”2021年以来,不少乘坐厦门航空航班的旅客购买了别具意义的全国首创“碳中和”机票,引发热议。

2021年11月12日,兴业银行与厦门航空联合推出的全国首创“碳中和”机票正式上线。旅客自愿在航程最低价基础上加付10元,即能在日常空中旅途践行碳减排,减少自身行程对环境的影响。短短1个多月,首批5万张“碳中和”机票就完成认购。

对于未来中国蓝碳交易市场如何发展,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宏在2021年7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蓝碳交易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下一步要往两大方向发力:一是推动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承认的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在这方面,我们现在有意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中,因地制宜,把可交易的蓝碳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积极推进现在正在探讨的渔业碳汇,还有海洋微生物碳泵等,这都是将来蓝碳交易大有可为的领域。

“渔业碳汇”能在从事渔业生产的同时,捕获和储存温室气体,确实极具优势。

以贝类生态养殖为例,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余祥勇教授认为,近海贝类生态养殖有望纳入蓝碳市场,也应该纳入碳汇市场,主要科学依据有三点:首先,从固碳学理上看,贝壳本身是一种间接碳汇,贝壳能长时间将二氧化碳封存,形成有效的碳汇;其次,碳汇计量是一个估算的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可核算的;第三,固碳容量可观,在合适的养殖海区,维持海域环境平衡的前提下选择固碳能力突出的贝类品种进行养殖,会对气候调节产生正向的影响。

西安市委党校纪丽娟表示,要积极推进蓝碳资源的资产化进程,为蓝碳市场的建立提供运作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蓝碳资源的投资潜力,通过构建蓝碳金融体系,鼓励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蓝碳领域,缓解财政主导的生态补偿的压力。在降低蓝碳资源开发成本的同时,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更多的收益分流到社区,形成“投资—资源保护—蓝碳开发”的闭环体系。

相关部门也可出台相关产权激励政策,鼓励各地政府基于本地区的蓝碳资源禀赋吸引私人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及保护工作,立足于现有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海洋综合养殖示范点等项目深化当地社区与私人资本的合作关系,提升其在蓝碳项目监测、运营中的作用和地位。

4 加大蓝碳资源的保护力度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负责人邢巧表示,要通过加强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等措施,提升其生态功能,发挥更大的生态价值。

首先,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一是通过加强对现有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升其生境质量,增强其碳汇能力。二是开展退塘还林、还湿以及海草床生态修复等工程,扩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面积。三是通过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工程,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海洋固碳能力。

其次,积极开展蓝碳基础调查。通过完善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摸清滨海蓝碳现状及增汇潜力。

第三,积极开展蓝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开展渔业增汇机理及扩增潜力研究、海洋负排放技术研究等,积极开展增汇技术研究,增强海洋碳汇能力。

另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互补性强,也为发展蓝碳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绝佳机遇。虽然现在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没有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但中国可以整合这些国家的碳交易需求,建立一个区域性的碳市场。要加强国际合作,搭建蓝碳国际交流平台,抢占海洋碳汇国际舆论话语权,借助海碳中心促进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化。建立符合全球投资人认可的认证标准,积极谋划海洋碳汇国际标准制定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被国际认可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引领国际海洋碳汇标准化工作。

2022-06-22 “绿碳”这个名词我们都听过,但你听说过“蓝碳”吗?蓝碳是什么?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到底有什么“超能力”?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什么作用?我国发展“蓝碳”有什么意义?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8562.html 1 碳中和目标下的“蓝碳”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