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35年提出了一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而今天,这条线同样存在于我国数据版图中。“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国土面积占总面积的1/3,但数据资源总量占到85%以上。“胡焕庸线”以西,国土面积达2/3,但数据资源总量只有15%。为推动东西部算力资源和需求的高效匹配、进一步解放数据生产力,“东数西算”这个国家战略级项目应运而生,并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什么是“东数西算”?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东数西算”中,“数”指的是数据(大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计算能力。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表示,简单来说,“东数西算”就是在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新基建),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和需求放到西部地区来计算和处理。
余少华指出,“东数西算”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布局,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活动产生大量数据,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但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一般都缺电、缺水,人工费用相对较高。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持续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余少华指出,数据中心耗能较高、消耗的水资源较多,但是东部地区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提供的压力不断加大,发展数据中心受限,而西部地区电力等能源资源丰富,电价便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空间资源广阔,可以满足东部地区算力的大量需求,因此,“东部”和“西部”的互补性极强。“东数西算”也应运而生,有助于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
东部枢纽节点要“精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富庶之地”的美称。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与此同时,算力需求也一直处于高位。
UCloud基础设施中心技术总监付东明指出:“长三角经济体量较大、高端业务较多,布局枢纽节点可更好地满足实时性高的业务需求。‘东数西算’并不是东部就不要‘算’了,而是要分层、错位地部署算力,同时也要采取更新、更高效、更节能的创新技术方案。”
同时,“东数西算”工程对数据中心的PUE提出更高的要求,东部数据中心PUE要低于1.25。而长三角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对数据中心的散热不是很有利。因此需要采取更新、更高效节能的创新技术方案。
华云数据董事长、总裁许广彬表示:“长三角算力网络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尚处于建设起步期和市场培育期,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核心技术缺乏,叠加双碳目标和东西区域一体化目标,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任重道远。”他建议,应充分发挥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密度、高能效、低碳数据中心集群,提升数据供给质量,优化东西部间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直连网络,通过云网协同、云边协同等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
西部枢纽节点要完善产业链生态
北纬42度,全年平均气温4.3℃。“曾经的乌兰察布‘地上无草、地下无宝’。土地贫瘠、天冷风大和穷困落后是乌兰察布贴了很久的标签。近几年,一座座数据中心拔地而起,不仅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科技底色。”土生土长的乌兰察布人赵强说。
付东明指出:“计算是一项高耗能的工作,分析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电力成本往往占到总成本的50%以上。而内蒙古恰好是全国净供电量最大的省份,是算力枢纽节点的理想选择。”同时,内蒙古地区较低的气温有助于数据中心利用自然冷源对服务器进行冷却,实现节能降本。“首都一小时经济圈”的地理位置优势则为其带来了网络传输便利。
据不完全统计,乌兰察布现已签约落地13个数据中心企业、22个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约540亿元。根据2022年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契机,乌兰察布将推动形成一批“东数西算”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数字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
算力产业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产业,发展“东数西算”同时需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西部的大数据产业链有明显的短板,如数据中心上架率偏低、市场吸引力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应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生态。一方面,西部数据中心需要向上游数据预处理(标注、清洗、脱敏)业务拓展,并开展本地数据的挖掘业务;另一方面,西部可引进大数据产业链中的硬件产品(服务器、边缘计算和机房设施等)的生产,面向全国开展数据中心工程服务。
下好全国算力“一盘棋”
实际上,“东数西算”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只是此前一直未能形成全国一体化布局。
按照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通过在全国布局8个算力枢纽,引导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枢纽内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群。围绕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分别是张家口集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韶关集群、天府集群、重庆集群、贵安集群、和林格尔集群、庆阳集群、中卫集群。
国家发改委指出,一方面,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向西大规模布局,特别对于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可率先向西转移,由西部数据中心承接。另一方面,受限于网络长距离传输造成的时延,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因素影响,西部数据中心并不能满足所有算力需求。一些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布局。
余少华提醒,“东数西算”要避免一哄而上,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投资。一方面要克服技术问题,确保不同主体在技术层面对接更精准、顺畅;一方面,要在指标、标准和规范方面做更多工作,确保高标准、严要求。“东数西算”是一个大战略,也是一个长期战略,要开好局,起好步,不能太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数据爆炸式增长和计算模型日趋复杂,人们对算力的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西部也需要有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同时要做好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制定工作。社会各个层面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给予更多时间和耐心。
据悉,为坚决避免数据中心盲目发展,在当前起步阶段,8个算力枢纽内规划设立了10个数据中心集群,划定了物理边界,并明确了绿色节能、上架率等发展目标。比如,集群内数据中心的平均上架率至少要达到65%以上,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有显著提升。
世纪互联创始人陈升表示,东西部的八大节点和十大集群仅是冰山一角,“东数西算”作为国家战略性工程的巨大潜能还隐藏在水面以下,未来的长期目标是打造人人互联、发光发热的国民级“人海智网”,让数据真正取用于民、造福于民。
(本报综合 稿件来源:新华社 中国新闻网 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