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陈聪 王建 董小红
一粒粮食,折射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更反映着现代文明的基本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反食品浪费工作。在神州大地上,一份新时代的节粮答卷正在书写。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
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遏制食品浪费的“第一道关”。2021年10月,随着《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实现节粮减损有了更为清晰的路线图。
方案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
中央农办负责人指出,方案聚焦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重要途径。
在全国各地,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强集约、可持续、低碳的现代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新农人节粮减损的聚力方向。
在黑龙江的不少地方,机收减损技术培训班相继开办,由专家普及农机减损常识。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种植户陆向导说,去年秋天参加培训后,他严格按照品种特性选择合适机型、按水稻田间长势确定机收方法,大大减少了机收粮食损失。
遏制消费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是节约粮食的关键一环。2021年,我国“重拳”遏制食品浪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一系列新规出台,反食品浪费有法可依。
曾几何时,在“吃播”节目中假扮“大胃王”、一边胡吃海喝一边暗中催吐的现象,令一些直播平台成为餐饮浪费“重灾区”。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如今在多个网络平台输入“吃播”,搜索结果已难见“大胃王”身影。
餐饮商家设置的最低消费额,也成为多地重点整治的目标。自2021年5月27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对此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不得诱导、误导或者迫使消费者超量点餐。
良法还需善治。从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检查,到餐饮市场主体履行职责,有关方面多措并举,以“光盘”致敬食物,将“光盘行动”持续向前推进。
一组数据折射了一场“舌尖革命”的风潮——美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年初到4月上旬,消费者在美团平台主动搜索“小份菜”“半份菜”“单人套餐”等关键词达142万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全国第一季度销售小份菜的平台内商家同比增长110%,相关菜品销量增速达128%。
回溯历史,“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古训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中。勤俭节约既是个人的美德,更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防止食品浪费,立法已经完成。在做好避免浪费的“减法”“除法”的同时,做更新全社会思想观念的“加法”“乘法”,还需要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公众参与,形成节粮的强大合力。
(参与采写:邵琨)
(据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