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新光 张嘉琪
“我们团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决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把李保国未竟的事业接着干好,把我们的技术推广开来,让农民挑上科技‘金扁担’。”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郭素萍表示。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
6年来,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继承发扬“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精神,致力于太行山综合治理与经济林产业化开发,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造血式科技扶贫新路,让老百姓干上生态活、吃上生态饭。
用科技染绿荒山,攻克山区综合治理关键技术
从内丘县城出发,沿328省道西进,穿过一片平原和浅山丘陵,进入莽莽太行山区。顺着蜿蜒的山路再行驶半个多小时,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映入眼帘。
被苹果树围起来的村子,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曾奋战20年的内丘县岗底村。
“以前山上全是片麻岩,根本长不了树,这都是托了李保国教授的福啊!”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感慨万千。
为彻底改变我省山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旱、薄、蚀、穷、低”状况,李保国生前带领团队长期奋战在山区农村第一线,创新性地开发出爆破整地、修筑隔坡沟状梯田、蓄水保水节水、防洪减灾、培肥土壤等关键技术,集成组装了太行山区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的“蓄、集、整、改、排”基础工程标准化技术,实现了山地高效优质节水灌溉。
经济林产业化开发,让农民吃上生态饭
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是李保国生前最牵挂的三个地方。他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余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
4月上旬,郭素萍再一次踏上了岗底村的土地,“农时不等人,现在是苹果的疏花疏果期,我得过来看看。”郭素萍把田间地头变成了科技课堂。
“1年栽树,2年见果,3年亩产2500公斤”,这是李保国改造老苹果园采用大苗重茬建园的设想,也是他生前未完成的试验。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扎根岗底村,与富岗苹果生产管理中心主任杨双奎一起连续3年试验,重茬大苗建园成功,亩产达到2881.1公斤。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开发出苹果酒、苹果脆片等系列产品;通过高接换优改造技术,使低产低效核桃园亩产量提高110公斤,亩产值提高2200元;开发出核桃多肽、核桃酱等多项附加产品;红树莓组培中心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年产苗量400万株以上;开发出红树莓口服液、树莓干红等系列产品。
荒岗变富岗,荒岭变绿岭。山绿了,村美了,民富了。目前,岗底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4万多元。
团队成员开枝散叶,“育重引”实现人才振兴
“李教授‘走后’,我们自发成立了李保国128科技服务小分队。”杨双奎说,不仅帮助村里果农进行果树日常管理,还提供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老果园改造等技术服务,而且走出去,到承德、唐山、石家庄等苹果产区提供服务。
“育”一支技术过硬的现代职业农民队伍。岗底村191名村民分别获得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果树初、中级工证书;“重”用一批具有现代化专业技术的人才,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农科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技术瓶颈,实现成果的快速形成与转化;外“引”一批优秀人才,先后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引进太行学者、青年才俊6人,有力充实了团队人才力量,形成特色产业与专业人才的有效融合。
6年来,由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的“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接过了李保国的接力棒。郭素萍带领团队成员赴河北、新疆、湖北、江苏等14个省区370余个市县,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还在滦平、滦州、易县等地新建示范基地10个,受益面积260余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