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雄安又迎来一个春天。
五年来,这里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 “未来之城”,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一批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首批疏解项目进入实质性选址建设阶段 ……
融入无数人梦想的雄安,正在加快显雏形、出形象,一步一步将梦想变为现实。
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历史上,雄安三县形成了有色冶炼、制鞋、塑料加工、纺织印染等产业,背后是几十万人的就业大军,关系众多家庭的生计。
创新升级,雄安传统产业怎么办?创新要素资源哪里来?对此,雄安并非简单“一刀切”,一方面稳妥有序外迁,一方面实施改造提升,实现传统产业转移升级、跨越发展。同时,为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保定市担当“上游责任”,持续实施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项目,针对工业污染,全市严格坚持淀区不上项目、不建园区、不办工业,所有涉水工业企业全部外迁。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新区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1年5月,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成立,院长祝宁华同年11月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雄安新区首位院士;一批中关村企业落户雄安;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位于启动区的科学园等创新平台建设紧锣密鼓。
目前,雄安城市安全实验室已经建成,雄安新区超算中心等新基建正在建设。雄安新区在“同步规划建设数字城市,努力打造智能新区”的路上蹄疾步稳。
负责雄安城市安全实验室的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夏俊杰说:“我们为新区探索城市安全的新范式,实现数字孪生、安全共生。打造智能新区要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保障创新要素资源更好发挥作用,河北省积极担当作为。雄安新区成立后,河北省举办雄安新区村(社区)“两委”正职培训班,对来自新区三县村(社区)的380余名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为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助力新区各类用人主体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截至2021年,河北省已经连续3年举办雄安新区人才智力交流会。
“三座新城”同步推进
驱车行驶在雄安新区未来的主城区——启动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建设场景。
与一年前“天苍苍、地茫茫”不同的是,如今内部主干路和次干路已全部建成,可以畅通抵达正在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工地。启动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波说,这里的每一天都变化明显,隔一段时间就会多出一条路。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上。截至去年底,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500多亿元。着眼于城市显雏形、出形象的总体目标,今年将安排230多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00多亿元。
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履行属地责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
如今,规划蓝图正在从纸上到地上,一步一步变为现实。雄安新区设立五年来,地上、地下、云上三座新城同步推进。
先地下、后地上,让未来城市既有 “面子”又有“里子”。
雄安新区科学规划城市“大动脉”,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都集纳在地下数百公里综合管廊中,这座城市蜘蛛网式线缆不见了,“马路拉链”销声匿迹。
在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目前已入住3万余人,1700栋建筑全部交工后将容纳17万人。
看不到的“云上雄安”也在同步进行。这里建成全国首个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城市计算中心是“大脑”,负责各类智慧城市系统的运算和存储功能;物联网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负责统一管理城市内的物联网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类似人体的“神经”;CIM平台是现实世界在数字世界的孪生镜像,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
“样板之城”吸引力持续增强
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雄安新区的重大任务。
创造“雄安质量”,人才支撑是关键。2022年首月,雄安新区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便是人才工作大会,提出全面实施“雄才计划”,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新人才,全力建设人才特区和高端人才聚集区。
据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负责人介绍,政策服务支撑体系在陆续完善,目前新区已推出积分落户政策,对急需的特殊人才可开通落户直通车,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预计未来三年可提供约1355万平方米、约14万套住房,可满足各类人才需求。
瞄准科技创新需求,雄安新区专门出台政策支持先期建设一期科技孵化器,为科技企业导入创造前期基础条件。
在雄安智绘未来科技孵化器了解到,这里已集聚了新一代网络实验室、数字交通实验室、眼神科技等一批科创类企业,聚集科研人员600余人。
“我们即将在雄安推行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助力新区打造成数字交通创新高地。”雄安数字交通实验室负责人任大凯告诉记者,实验室集聚了来自中国移动、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才,也吸引了东风汽车等车企和相关智能化设备制造商集聚合作,初步构建形成了一条产学研创新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