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上午,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这是河北省第一部关于大运河的专项法规,填补了大运河法治保护的立法空白,为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上连京津、下接鲁豫,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21个县(市、区),是中国大运河中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我省各地各部门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通航蓄水、遗产保护、民俗发掘、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抓好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全面实施。
文旅融合 激发沿岸发展活力
初春时节的狮城,运河碧波荡漾……高空俯瞰下的运河沿线正因随处可见的施工场景而呈现出别样的活力。
“备受关注的南川楼片区改造正加紧施工,再加上复建中的南川楼、朗吟楼,还有保留的部分老建筑,这将构筑起南川楼广场的基本文化格局。”沧州市大运河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川楼片区将成为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充满文化底蕴的商业街区。
在运河沿线,乡村风光与特色产业相串联,正勾画出一幅独具魅力的生态美景。
在吴桥县,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构建“运河明珠、魅力吴桥”旅游体系,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到吴桥观运河、赏杂技。
在东光县,东光氧生园森林公园环境优美,步入林中,绿荫环绕,空气清新,这个集运动休闲、自然景观和森林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越来越成为东光人休闲的首选地……
在大运河吴桥段东岸,一片花海煞是惹眼,下了河堤,便到了吴桥县运河田园小镇。小镇“三季有花、四季有果”,节假日,携亲朋好友到小镇游玩已成为当地城市居民的新选择。
“现在运河两岸的特色小镇有不少。”省发改委相关同志介绍说,河北各地深入挖掘运河的文化内涵,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正在推进南霞口大运河康养小镇、青县红木小镇等多个特色小镇建设。眼下,大运河沿岸的粮画小镇、彭艾小镇、黄瓜小镇、杂粮小镇和鹊桥小镇等特色小镇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据介绍,众多特色小镇和各地重点打造的森林公园、遗址公园等景观节点,正向游人展开一幅幅壮美的生态画卷。
构建新体系 运河展新颜
2021年6月26日,大运河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同日,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迎来全线旅游通航。
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工程严格按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坚定生态文明理念,坚守生态环境底线思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态发展底色。如今的北运河(廊坊段),河畅水清、鱼翔鹭影、岸绿花浓,一条大水厚绿、鸥鹭翔集的运河生态廊道正展现出靓丽迷人的画卷。
香河组织县内专家学者成立了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着手对香河运河的历史、人文等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研究和整理,先后编辑出版《话说北运河》《古运流香》等多部文史书籍;深化大运河文化合作交流,加强与京津地区的研讨互动、情感沟通,多角度、多维度、多姿态展示香河运河历史文化的无限魅力。
据介绍,香河县确立了“京畿首驿·如意香河”的最新旅游形象定位,全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构建以北运河为轴心、带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
河北水岸潮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香河分公司已完成香河县北李庄村水岸潮白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该公司副总经理周新说,随着运河廊坊段的顺利通航,越来越多的京津冀游客将更加关注香河,公司将抓紧对景区提档升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景区一日游、两日游产品。
“随着廊坊段与北京段同步通航,滨河生态景观和沿线文化风情魅力将更加凸显,香河运河旅游品牌将叫响京津冀,有力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香河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赵爱称,该县计划通过5到10年的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年人数提升至约1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约60亿元。
文化和生态密不可分,更和产业、旅游等紧密相连。随着北运河廊坊段的旅游通航,大运河河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未来可期。“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适宜河段将实现旅游通航。届时,正常年份将全线有水。”河北省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有望实现京冀大运河互联互通。
为大运河保护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大运河河北段沿线河道、减河、分洪设施、险工、水闸、桥涵、码头及沉船遗址等遗产丰富,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大运河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上仍有不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还不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遗产资源保护矛盾仍较突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亟需发挥立法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马桂旺说。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大运河的灵魂。《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管控区及实行考古前置,优化水资源配置,对大运河进行生态补水,改善大运河水质。对河道内违法耕种的滩地进行退耕,对裸露河滩进行生态修复,对违法占用河堤的建(构)筑物进行清除。严格禁止损毁、破坏大运河水工设施,擅自填堵、占用、拆毁、覆盖大运河河道等危害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如何将大运河文化遗产盘活起来,以发展促保护?条例明确要加强文化遗产科学利用,在不破坏大运河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风貌前提下,发展大运河航运、旅游等,重点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运河枢纽城市、发展运河重点城市、打造运河水岸市县、培育沿河特色城镇。利用历史遗留的老作坊、旧厂房等工业设施,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发展大运河沿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强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活力。
大运河河北段遗址完整、遗产资源丰富,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意义重大。为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河北省还制定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编制了配套实施方案,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等领域,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不久前正式印发实施,标志着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省内相关专家表示,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以文化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共抓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重拾、擦亮、串联,保护、挖掘和阐释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加快形成“一轴、两廊、五区、多集群”的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总体发展格局,打造燕赵文化新高地。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河北新闻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