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深度

“瓣瓣同心”向阳开 京畿之地起宏图

在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从北京来养老的吕伟业(左)和李战平在散步。 新华社发

2021年12月25日,工人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数控机床企业的组装车间工作。 新华社发

2022年2月24日,河北沧州,船舶在黄骅港煤炭码头。

好风凭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间,河北省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起笔,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举全省之力坚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地中加快自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协同发展新路越走越宽。

“协同效应”更加凸显

“以前从雄安到北京开车大约需要2个小时。京雄城际铁路开通后,雄安到大兴机场最快只需19分钟,到北京西不到1个小时。”对于经常往返京雄通勤的建设者们来说,城际铁路的开通使得北京和雄安更“近”了。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世界首创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现场,诗意的口号格外醒目。该工程把张家口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北京,“风光”变“绿能”,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史上首届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也点亮了北京的万家灯火。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伊始,中央就明确在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突破。如今,重点领域“三大突破”已结出累累硕果:

——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1小时交通圈”越变越大。

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

历经8年,我省与京津打通拓宽“对接路”34条段、2089公里,与京津连通干线公路达到47条、74个接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202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万人次。全省机场总数达到16个,“一枢多支多点”机场布局体系初步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我省与京津连通铁路达到23条。

——生态环境“美起来”,“心肺之患”得到有效治理。

“抬头可见蓝天白云的日子成为常态。”这是京津冀居民越发明显的普遍感受。

去年,我省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和农村散煤治理实现全覆盖,1296.5万户农村居民用上了清洁能源。我省清洁取暖改造工程每年对京津冀大气环境改善贡献率达30%以上。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领域率先突破的主战场,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空前的力度依法铁腕治理污染,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产业协作“串起来”,协同链条“联起来”。

“厚度仅0.5毫米、长宽各120毫米的陶瓷片,却能为一盏400瓦的LED灯提供散热。”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中创燕园办公室主任王琳介绍。

作为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基地,中创燕园自2016年5月落户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以来迅速成长,并形成了研发在北京、转化在保定的协同发展模式,是保定·中关村打造带土移植“类中关村”企业的代表。

产业协同,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8年来,我省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如今,北京疏解、津冀承接,北京研发、津冀转化,创新协同势头愈发强劲。

“协同动能”更加强劲

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间里,一排排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平均不到51秒就能下线一辆汽车。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北承接的单体规模最大的产业协同项目。

“我们企业在装配式建筑钢构件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均是大进大出,对交通基础设施要求很高。”东方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庞建说,企业从北京外迁时经过多方权衡、比较,最终成为河北唯一一块全域在天津市境内的“飞地”芦台经济开发区众多企业中的颜值“扛把子”。

“改变,缘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芦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韩庆文说,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一大批京津优质项目落户芦台,全区共聚集京津项目138个,协议总投资526.96亿元。

一家超级公司,一个经济开发区,是我省坚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深化产业对接合作,完善配套政策,确保疏解单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的缩影。

在雄安新区,近300个工地塔吊林立,10多万名建设者昼夜奋战,“未来之城”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作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中关村科技园、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项目落地,承载功能日趋完善。

河北省统计局有关人士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经济注入新鲜力量,截至去年末,全省累计转入京津基本单位超过4万家,其中转入法人单位占比超7成。

“协同红利”惠及百姓

“最大的感受就是方便,省去了来回折腾,花钱也少。”对于衡水市的齐女士而言,能够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看好儿子的病,免去往返北京的麻烦,这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她们一家带来的好处。

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发点在民生,落脚点也在民生。8年间,我省着力解决百姓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我省转移,提升就业、社保、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日前,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项目首先实现竣工验收并正式移交雄安新区,这是“三校一院”项目中第一个完成竣工验收并交付的项目,将助力雄安新区提升基础教育承接能力。

从2016年开学之初的“220名学生”,到如今“2500多名学生”,呈指数倍增长的学生人数,是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在“教育协同”发展中,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合作方式,一批重点公共服务项目“跨省过河”落地实施:

——教育合作不断加深。河北与京津采用集团办学、学校联盟等方式开展合作交流;高等教育深入合作,先后组建京津冀工业院校、师范院校等9个创新发展联盟……

——医疗卫生协作紧密。京津冀医疗机构不断推进双向转诊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取得重要进展……

——文化旅游协同推进。京津冀共同培育打造一批以长城和大运河为主题的特色文旅产品和线路,共同塑造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品牌。

此外,在人社领域,率先在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统一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和规范,以点带面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协同发展提档升级。打造“河北家政”服务品牌,共同认定66家家庭服务培训机构为京冀家政服务员培训输出基地,每年有组织地向京津培训输送家政服务人员8000人以上。

(本报综合)

2022-02-2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1908.html 1 “瓣瓣同心”向阳开 京畿之地起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