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振兴发展正当时 千年古县谱新篇

——易县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纪实

狼牙山。

牛岗乡台底村苹果园内的亲子树下,母女俩共享果实的甜美。

易园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玉米新品种试验监测。

易水湖。

扫码看百县

□ 康世良

这里,易水一脉相传生生不息;这里,荆轲肝胆相照气贯长虹;这里,英雄壮歌响彻太行万仞,这就是易县。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这里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区交会处,河北省中西部,紧邻京津雄安,是革命老区、生态大县、文化大县和旅游大县,是联合国命名的首批“千年古县”。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以乡村振兴为引航,正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去年以来,易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过渡期内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持续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顺利通过国家、省后评估,全县162个脱贫村稳定脱贫,3.9万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增速达到2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出了坚实一步。

新春伊始,易县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春意已现,从山区到平原,从城镇到乡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抓规划强统筹

“五个振兴” 实现农村新飞跃

擘画全县乡村振兴新蓝图,需要慎思极虑,成竹在胸。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精神,强化学习培训,明确工作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组织引领、强化统筹。全面落实责任清单制度和定期研究调度工作制度,各有关县直部门、28个乡镇(处)均明确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专门负责乡村振兴和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清单,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限,并实行台账管理、定期调度、跟踪推进,将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有效保证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规划引领、强化定位。科学组织、统筹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保障。易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顶层设计推动,发挥与河北农大合作的智力优势,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易县特色产业五年发展”高质量规划,进一步突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围绕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动态监测和响应、产业发展利益联结五项机制,实现脱贫工作成效持续巩固,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要取得成效,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易县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突出巩固、拓展、提升三条主线,坚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以稳政策、稳机制、稳民生为重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扎实推进规划同步、产业同兴、人才同享、风光同美、文化同脉、改革同频,共建共享,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抓组织夯基础 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聚焦建设治理有效的组织体系,易县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治理,全面打造组织有力、治理有效、发展有序的乡村振兴工作新格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常态化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分批次组织各乡镇党委对照标准,严格落实“四个一”整顿措施,22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已全部实现了转化升级,全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高质高效完成村“两委”换届,全县469个村全部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加强乡村治理,是易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向管理创新要动力,夯实基础,练好内功,这是易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的不二选择。该县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结合乡镇调整不断充实基层力量,组织各村对照“5+3+N”村级组织体系要求,通过相关程序健全村民代表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村级群团工作服务站、群众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迅速带动共青团、妇联、民调等村级组织建设,做到了组织健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力推进综合服务站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全县群众不出村能办事。

与此同时,该县进一步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多种化解手段并用、全社会共同参与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实现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

抓产业促发展 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布局下,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乡村产业的兴旺,促使农民在家门口,纷纷转型为农民工、农场主、工商户……

在易园生态公司成角村仓库里,村民们正在熟练操作机器剥壳、选种。村民老崔说,家里十几亩地都种上了花生,去年收益不错,种地的同时,还在这儿打一份工挣钱,日子越来越好。在现代农业园试验基地里,新品种花生苗长势正旺。基地负责人介绍,园区200亩地专门用于试验与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合作培育的花生新品种。新产品的经济效益是传统花生的好几倍,生产试验成功后,公司将花生种子和肥料免费发放给农户大规模种植,花生成熟后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进一步促进农户增收。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而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和先决条件,只有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乡村振兴才更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易县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全县完成粮食种植总面积50.9万亩,总产量19.01万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投资2521万元高质高效完成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生猪养殖等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加强技术指导。截至去年12月底,生猪存栏30.15万头,同比增长15.1%;全年出栏63.92万头,同比增长4%;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羊饲养量达到36万只,牛奶产量达到11067吨。

与此同时,围绕加快提质增效用力,该县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大力发展优质粮油、高效蔬菜、特色药材、精品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对现有中药材、苹果、樱桃等提质增效,适当增加种植面积和设施面积。新增优质谷子3000亩,中药材4700亩,杂粮杂豆2000亩,樱桃400亩,苹果100亩;优质替代蔬菜5000亩,引进推广高油酸花生5000亩,甘薯新品种5000亩。加大示范片区建设,建成樱桃种植连片示范区4500亩,甘薯连片种植示范区1万亩,高油酸花生连片种植示范区3000亩,西陵知母种植示范基地3处,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速为9.48%。

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该县以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推行标准化生产,全县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2.8%。发展壮大品牌农业,去年新申报成功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家,其中市级以上14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102家家庭农场、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壮大农业专业服务化组织,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面积142万亩次。

行走在易县大地,一方方良田酝酿新绿、一户户农家产业致富,推进产业全面振兴,带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

抓人才赋动能 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易县坚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积极发挥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培育了大量新动能。

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生产经营职业农民700余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200人,新型职业农民400余人。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实现年轻化,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学历村党支部书记占比73.13%。全面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通过网班培训、专题培训、外出培训等多种有效形式,共举办培训班16期,实现全县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开展燕赵英才卡急需紧缺人才集中申报推荐工作。通过充实人才队伍,为易县乡村人才振兴做了充分准备。

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制,实行人才工作清单化、项目化开展模式,纳入考评内容,建立以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各级绩效任务、特色亮点工作为主的人才工作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调动农村人才积极性,推进优秀人才评选,极大鼓舞了本土人才创业士气,激发人才活力,对盘活、用好人才,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抓文化树新风

打造老百姓精神家园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易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让大家物质生活富裕,也要让大家精神生活富裕起来。”易县县领导如是说。

该县充分发挥“两中心一平台”作用,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扎实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着力推进省级文明县城常态化创建工作,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组织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培树文明之风,大力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评选工作,引导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气。目前,全县有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5个,28个乡镇(处)375个行政村达到县级文明村镇标准。聚焦文化传承,易县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鼓励支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等传承发展,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发挥好新乡贤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中的功能,涵养乡村人文精神,加强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和生机,改善了群众精神风貌,一个个乡风文明、和谐富裕、村庄锦绣的新农村展现在时代面前。

抓融合兴新业

焕发美丽乡村新活力

易水湖畔,田岗村宛如世外桃源一般隐藏在山水之间。以前,守着绿水青山,但缺少产业支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近年来,随着这里乡村旅游的发展,每逢节假日,僻静的小山村总是游人如织,人们在村头艺术中心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在乡村会客厅里品味音乐和书香,在山水田园中感受自然、享受艺术。

美丽的山水是自然的馈赠,灿烂的文化是历史的瑰宝。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易县立足自身优势,全面推动乡村生态建设,聘请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和河北农大专家团队,按照中央、省、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关指示精神,确定了打造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2条示范线、100个美丽乡村的五年建设规划目标。

该县以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不断加大整治攻坚力度,全力抓好村庄清洁、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村庄面貌不断向“净化、绿化、美化”转变。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完成营造林13.15万亩,村庄绿化1568亩。

同时,推进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几年来,引进百悦集团等企业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成太行水镇等示范样板项目,带动周边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狼牙山红色文化、清西陵皇家文化、易水湖生态文化、太行水镇民俗文化,通过景村结合、共建共享,带动周边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乡村旅游产业。

以狼牙山4A级景区为依托,积极打造“重走红色路,再登英雄山”精品旅游线路并带动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康养度假等乡村产业发展,示范区内农家院已发展到400多家,可同时提供2万人就餐、8000人住宿;发挥清西陵5A级景区皇家历史文化优势,推出满族特色菜肴,打造满家乐品牌,形成了以“吃满家饭、住满家屋、游满家村”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依托易水湖景区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发展新农旅新农业特色产业,建成田岗知行村,成为京津雄休闲度假和网红打卡地。同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我在牛岗有棵苹果树,我在乡下有亩田”认领活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容整洁生态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业已形成,一个独具魅力的新易县正跃起在新的地平线上。

责任编辑:康世良

联系电话:13803330843 18632126918

邮箱:ksL725730@163.com

2022-02-18 ——易县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纪实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1476.html 1 振兴发展正当时 千年古县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