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要闻

阜平山里娃走上冬奥大舞台

回家的孩子们非常高兴。

2月4日晚,44个中国孩子用一曲希腊语的《奥林匹克颂》惊艳世界。这群来自阜平县的山里娃,如何能够站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

坚守18年,埋下一粒

音乐种子

从2004年至今,一位退休老人用18年时间,在阜平马兰村的孩子们心中埋下一粒音乐的种子。

老人名叫邓小岚,原《晋察冀日报》主编邓拓之女。马兰村,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当年为了掩护报社同志,19位老乡惨遭杀害,与革命烈士的鲜血洒在一起。

2003年,邓小岚来到马兰村给烈士扫墓,碰巧遇见了同样在扫墓的孩子,发现马兰村的孩子连一首歌都不会唱。深爱音乐的邓小岚看着这群山里的孩子,做了一个决定。2004年,她再一次回到马兰村找到了马兰村小学,找到了这些孩子。这以后的18年,邓小岚一直往返在京冀之间,用音乐给这些孩子带去欢乐。

2006年10月,由6个孩子组成的马兰小乐队正式成立。当时一些城市经常举办音乐节,但很少有儿童音乐节,邓小岚想:能不能给孩子们办一个音乐节呢?2013年8月24日,首届马兰儿童音乐节举办,20名队员表演小提琴、合唱等,悠扬的琴声穿越树林,飞出大山,马兰小乐队的名声也随之飞出大山。

“你看,这是我带的第一批孩子,都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了。”邓小岚摸索着孩子们的照片,眼中满是慈爱。18年间,她教过近200个孩子。

苦练4个月,“速成”一支合唱团

尽管孩子们已经不在排练室练习了,但是再次回到奋战几个月的地方,苏志艳仍然感慨万千。“你看,这是我们手写的奥林匹克会歌的乐谱,但它不是希腊文,而是由十几位音乐老师共同研究出来的,孩子们能够接受的一种拼读方式。”从2021年10月份开始,在阜平城南庄八一希望小学的二楼,44个孩子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刻苦训练。

为了让孩子们在冬奥会开幕式顺利演出,阜平县四处请专业的音乐老师,苏志艳就是第一批“外援”,她在阜平中学担任音乐教师30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即便如此,当初接下这个重任时,她的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在开幕式上演唱的马兰花合唱团,由44名孩子组成,分别来自城南庄镇的八一学校、石猴小学、井沟小学、大岸底小学、马兰小学。孩子们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学会一首希腊语歌曲,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在当地支教的北京市崇文小学原特级音乐教师付宝环把简谱进行了“难度系数调整”,从四个声部改为两个声部,结尾处变成三声部。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希腊语老师不懂声乐,音乐老师不懂希腊语,和用汉语演唱一样,希腊语演唱也会有拖音、轻重音,但这在语言老师听来就是发音不标准,老师们迅速商讨决定:所有音乐老师全部开始学希腊语,然后再教孩子们。就这样,10天时间,来自阜平中学的2名音乐老师、来自保定学院的4名音乐老师、来自城南庄镇5所小学的5名音乐老师全部学会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就连79岁高龄的邓小岚老师也能磕磕绊绊地唱下来。

2021年12月1日,导演组前来查看排练效果,杨嵘导演的现场肯定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我们还不敢放松,又苦练了一个月,从细节上不断完善。”苏志艳说。

2021年1月3日,44名孩子顺利前往北京参加最后的集训。

台上2分16秒,唱响老区人民新面貌

“得知孩子入选合唱团的时候,比较意外,没想到,咱们大山里的孩子还能站在那么大的舞台上唱歌。”韩舒心的母亲杨丽坦言,最初是心存顾虑的,因为韩舒心是合唱团里最小的那个孩子,大家都叫她“豆豆”。

在合唱团,豆豆天真可爱,与她相比,11岁的席庆茹是怀揣着梦想去北京的。席庆茹原本就是马兰小乐队的一名成员,一直跟着邓小岚老师学习音乐,经过筛选进入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在阜平县城南庄集训的时候,席庆茹的母亲突然病重离世,她不得不退出集训。音乐支撑着她走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音乐梦一直在她心中萦绕,“我想去北京”“我想登上更大的舞台”——这是来自一个大山孩子的心声。在一次补选的过程中,席庆茹又一次获得了参加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机会。

2月4日晚,马兰花合唱团的歌声在“鸟巢”唱响。300公里开外,阜平县城南庄镇,合唱团成员的家长们聚在一起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合唱团一现身,家长们争相在屏幕上找自家孩子的身影。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调研脱贫攻坚的第十个年头,多年脱贫攻坚我们不仅在物质层面有了很大提升,老区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阜平县城南庄镇党委书记甄泳亮激动地说,“我们合唱团都是来自百姓家的孩子,正是因为有邓小岚老师18年如一日的坚守,让这些孩子能够有机会站在冬奥会的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我们老区人民的新面貌。我们今后的发展也需要这种积极向上、跨越赶超的劲头儿,这也是支撑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2022-02-0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0706.html 1 阜平山里娃走上冬奥大舞台